《中古》
时间: 2025-01-06 09:5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古风俗醇,田野多贤人。沮溺识孔丘,渔父辞伍员。后世多薄俗,往往妖孽作。小则为胜广,大则为莽卓。物坏虫生之,俗坏奸生之。古道日已远,呜呼其可悲。
白话文翻译:
古代的风俗淳朴,田野间有许多贤德之人。像沮溺那样的人能认识孔子,渔父能辞别伍员。后世的风俗变得浅薄,常常有妖孽出现。小的如胜广之流,大的如莽卓之辈。物质败坏会生虫,风俗败坏会生奸邪。古代的道德日渐远离,真是可悲啊。
注释:
- 中古:指古代。
- 醇:淳朴。
- 沮溺:指古代隐士,与孔子有过交往。
- 孔丘:即孔子。
- 渔父:指古代渔夫,此处指能辞别伍员的渔夫。
- 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夫。
- 薄俗:浅薄的风俗。
- 妖孽:指邪恶之人。
- 胜广:指小恶之人。
- 莽卓:指大恶之人。
- 物坏虫生之:物质败坏会生虫,比喻风俗败坏会生奸邪。
- 古道:指古代的道德风尚。
典故解析:
- 沮溺识孔丘:沮溺是古代隐士,与孔子有过交往,此处用以说明古代贤人能识大贤。
- 渔父辞伍员:渔父能辞别伍员,说明古代渔夫也有高洁之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对古代风俗的怀念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古代淳朴风俗的怀念,以及对后世风俗败坏的忧虑。通过对比古代与后世的风俗,表达了对古代道德风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与后世风俗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淳朴风俗的怀念和对后世风俗败坏的忧虑。诗中“中古风俗醇,田野多贤人”描绘了古代社会的淳朴和贤德,而“后世多薄俗,往往妖孽作”则揭示了后世风俗的浅薄和邪恶。通过“物坏虫生之,俗坏奸生之”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风俗败坏的后果。最后“古道日已远,呜呼其可悲”表达了对古代道德风尚日渐远离的悲叹。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古风俗醇,田野多贤人:描绘古代社会的淳朴和贤德。
- 沮溺识孔丘,渔父辞伍员:通过典故说明古代贤人能识大贤,渔夫也有高洁之士。
- 后世多薄俗,往往妖孽作:揭示后世风俗的浅薄和邪恶。
- 小则为胜广,大则为莽卓:用胜广和莽卓比喻小恶和大恶之人。
- 物坏虫生之,俗坏奸生之:通过比喻强调风俗败坏的后果。
- 古道日已远,呜呼其可悲:表达对古代道德风尚日渐远离的悲叹。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古代与后世风俗的对比,突出作者的情感。
- 比喻:用“物坏虫生之,俗坏奸生之”的比喻,形象地说明风俗败坏的后果。
- 典故:通过沮溺识孔丘和渔父辞伍员的典故,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古代淳朴风俗的怀念和对后世风俗败坏的忧虑。通过对比和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道德风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古风俗醇:描绘古代社会的淳朴。
- 田野多贤人:描绘古代社会的贤德。
- 后世多薄俗:揭示后世风俗的浅薄。
- 妖孽作:比喻邪恶之人。
- 古道日已远:表达对古代道德风尚日渐远离的悲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沮溺”是指: A. 古代隐士 B. 古代渔夫 C. 古代农夫 D. 古代官员
-
诗中提到的“渔父辞伍员”是指: A. 渔夫能辞别伍员 B. 渔夫能认识伍员 C. 渔夫能帮助伍员 D. 渔夫能教育伍员
-
诗中“物坏虫生之,俗坏奸生之”的比喻是指: A. 物质败坏会生虫,风俗败坏会生奸邪 B. 物质败坏会生虫,风俗败坏会生善良 C. 物质败坏会生虫,风俗败坏会生贤德 D. 物质败坏会生虫,风俗败坏会生智慧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草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姜特立《中古》: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但杜甫更多地关注国家兴衰,而姜特立则更多地关注风俗败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姜特立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姜特立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