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其十一蚕薄
梅尧臣
河上纬萧人,女归又织苇。
相与为蚕曲,还殊作筠篚。
入用此何多,往售获能几。
愿丰天下衣,不叹贫服卉。
白话文翻译:
在河边织布的人,妇女们回家又开始编织芦苇。
大家一起唱着蚕的曲子,却又各自做着竹筐。
用这些材料能做多少,出去卖又能赚多少呢?
希望能丰盈天下的衣服,不再为贫穷和草木的衣物而叹息。
注释:
- 纬萧:指用来织布的植物,通常是指一种草。
- 织苇:用芦苇编织的物品。
- 筠篚:用竹子编织的篓子。
- 入用此何多:用这些材料能做多少东西。
- 往售获能几:出去卖能够赚到多少。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提及的“蚕曲”可能暗示了古代人们与自然、劳动相关的歌曲,反映了民间劳动的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德仁,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以清新自然、贴近生活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涉及农村生活、民间风俗,展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反映了当时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丰衣足食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蚕薄》通过描绘织布、编织芦苇的场景,展现了农村妇女的劳动生活。诗中通过“河上纬萧人,女归又织苇”开头,生动地描绘出女性在田间劳作的身影,营造出一种朴素自然的乡村氛围。接着提到大家一起唱“蚕曲”,显示了劳动者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诗的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希望能够丰盈天下衣物的愿望,反映出对社会繁荣和个人幸福的渴望。
这一首诗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传达出劳动者的辛勤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既有现实的反映,又有理想的追求,充分体现了梅尧臣对劳动者的关注和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上纬萧人:描绘了在河边从事纺织的人,构建了一个生动的劳动场景。
- 女归又织苇:女性回家后继续进行劳动,展现出女性的勤劳与坚韧。
- 相与为蚕曲:大家一起唱着与蚕相关的曲调,显示出劳动的乐趣与团结。
- 还殊作筠篚:虽然大家在唱歌,但每个人的工作又是不同的,突显个体的多样性与分工。
- 入用此何多:质疑这些材料到底能做多少,反映出劳动的艰辛与现实。
- 往售获能几:探讨到手的收获有多少,表达了对收入的不安。
- 愿丰天下衣:希望能有丰盈的衣物,预示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不叹贫服卉:希望人们不再因贫穷而叹息,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蚕曲”比喻生活的乐趣。
- 对仗:如“织苇”和“作筠篚”,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对贫穷生活的不满和对丰裕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蚕:象征着勤劳和生活的希望。
- 苇:代表了自然的简单和质朴。
- 筠篚:象征着劳动的成果与人们对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纬萧人”主要在做什么?
- A. 织布
- B. 钓鱼
- C. 采药
- D. 画画
-
“愿丰天下衣”表达了什么愿望?
- A. 让人们不再贫穷
- B. 让人们享受音乐
- C. 让人们多吃好吃的
- D. 让人们出门旅行
-
诗中提到的“蚕曲”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劳动的乐趣
- B. 生活的艰辛
- C. 诗人的心情
- D. 自然的美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江雪》 by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生活的关系,但侧重于景色的优美。
- 《江雪》:通过孤独的意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蚕薄》中对劳动者的乐观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梅尧臣及同时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风格及其背景的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