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浓淡竹》

时间: 2025-01-01 15:05:22

远看如淡近看浓,双立亭亭傲晚风。

俗眼未应轻拣择,此君清致本来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浓淡竹
作者: 刘诜 〔元代〕
远看如淡近看浓,双立亭亭傲晚风。
俗眼未应轻拣择,此君清致本来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竹子的形态,从远处看竹子显得淡雅,从近处看则显得浓密。两株竹子直立在风中,傲然挺立。世俗的眼光不应轻易挑剔选择,这种竹子无论如何都有着清雅的气质。

注释:

  • 远看如淡:从远处看,竹子显得很淡,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 近看浓:近距离观察时,竹子的叶子和枝干显得很浓密。
  • 双立亭亭:形容两株竹子直立,姿态优雅。
  • 傲晚风:在晚风中傲然挺立,显示出竹子的坚韧与独立。
  • 俗眼:指世俗的眼光或观点。
  • 轻拣择:轻易地挑剔选择。
  • 清致:形容竹子的清雅和气质。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高洁、坚韧和清雅,因此诗中借竹子表现了作者对清高精神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诜,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在元代,文人对于自然的描写越来越细腻,竹子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常被用来表达文人的情操和高洁的品性。此诗可能是刘诜在观赏竹子时,受到其形态和气质的启发而作。

诗歌鉴赏:

《题浓淡竹》是一首通过描绘竹子形态来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以“远看如淡,近看浓”两句,生动地展现了竹子在不同距离下的不同美感,体现了竹子的优雅和坚韧。用“亭亭”来形容竹子的姿态,给人一种轻盈而不失稳重的感觉,正如诗人心中向往的理想人格。

接下来的“傲晚风”则进一步增强了竹子的形象,表现出竹子在风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一种对自然环境的挑战和超越。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描绘竹子,更是在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强调一种不随世俗眼光左右的独立精神。

最后两句“俗眼未应轻拣择,此君清致本来同”则是诗人对世俗眼光的反思,告诫人们不要轻易评判和选择,而应欣赏竹子的自然之美和内在气质。这不仅仅是对竹子的赞美,也是对人性和品德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诗歌的意境优雅而深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远看如淡”:从远处看竹子,给人一种轻柔、淡雅的感觉。
    • “近看浓”:当走近时,竹子的叶片和枝干显得浓郁、丰盈。
    • “双立亭亭”:两株竹子高高挺立,姿态优美。
    • “傲晚风”:在晚风中傲然屹立,展现出其坚韧的特质。
    • “俗眼未应轻拣择”:世俗的眼光不应轻易地挑剔和选择。
    • “此君清致本来同”:这种竹子本就有着清雅的气质。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淡”和“浓”来形容竹子的不同形态,形象生动。
    • 拟人:竹子“傲晚风”的描写,赋予竹子以人的情感和姿态。
    • 对仗:诗中“远看如淡,近看浓”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清高品德的追求,强调一种独立与不随世俗评判的精神。

意象分析:

  • 竹子:象征高洁、坚韧、不屈的品格。
  • 晚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力量。
  • 清致:代表一种内在的气质与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竹子在远看和近看的不同状态分别是什么?

    • A. 远看淡,近看浓
    • B. 远看浓,近看淡
  2. 诗人用什么词来形容竹子的姿态?

    • A. 直立
    • B. 亭亭
  3. 诗中提到“俗眼”是指什么?

    • A. 世俗的眼光
    • B. 诗人的眼光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里馆》 - 王维
  • 《山中与裴迪书》 -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竹里馆》同样以竹子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 孟浩然的《山中与裴迪书》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刘诜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