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八景诗 其四 宝山石瓮》
时间: 2025-01-16 22:21: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飞流千尺落崆峒,声似晴雷震地动。松花竹木酿醴泉,素绠分碧银瓶冻。当时汲水蛟龙怒,渴饮岂料鼪鼯污。晋郡江山倘有灵,我公电扫看兹举。
白话文翻译:
飞流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如同晴天雷鸣震动大地。松树的花和竹子酿成的泉水,像银瓶一样晶莹剔透。那时汲水的蛟龙愤怒不已,谁能想到渴饮的却是鼯鼠的污水?如果晋郡的江山有灵,我愿用电光般的眼神扫视这美景。
注释:
- 崆峒:指崆峒山,位于今甘肃省,是道教名山。
- 蛟龙:传说中的龙,象征水的力量和神秘。
- 鼯鼯:指鼯鼠,一种小型的飞行哺乳动物,寓意肮脏。
- 晋郡:指古代的晋国,今山西省一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靖吉,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常表现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创作背景:
《宝安八景诗》是为赞美宝安地区的名胜古迹而作,此诗特意描绘了宝山石瓮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
诗歌鉴赏:
《宝山石瓮》通过描绘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力量。诗的开头,"飞流千尺落崆峒",用夸张的手法突显了水流的高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声似晴雷震地动",则通过声音的描绘,增强了水流的气势,仿佛整个大地都为之震动。随后,诗人转而描绘水源的清澈,"松花竹木酿醴泉",将自然的清新与人间的甘美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
然而,诗中的转折在于"当时汲水蛟龙怒,渴饮岂料鼯鼯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表达了对环境污染的无奈与愤怒,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当被珍视。最后一句"我公电扫看兹举",展示了诗人渴望用电光般的眼神去探寻和保护这片美丽的山水,体现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飞流千尺落崆峒:描绘出水流的壮观,表明其高度与气势。
- 声似晴雷震地动:声音如雷,表现了水流的力量。
- 松花竹木酿醴泉:水源的清澈与甘甜,象征自然的恩赐。
- 素绠分碧银瓶冻:形象地描绘出水的清澈与美丽。
- 当时汲水蛟龙怒:转折,反映出对环境的忧虑。
- 渴饮岂料鼯鼯污:讽刺与反思,表达环境被污染的无奈。
- 晋郡江山倘有灵:想象如果有灵性,这片土地的美景应被保护。
- 我公电扫看兹举: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的愿望。
修辞手法:
- 夸张:如“飞流千尺”,突显水流的壮丽。
- 比喻:用“声似晴雷”比喻水声的震撼。
- 对仗:如“素绠分碧银瓶冻”,工整对称,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壮丽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流:象征力量与壮观。
- 松花竹木:代表自然的美丽与清新。
- 蛟龙:象征着水的神秘与力量。
- 鼯鼯:代表污染与肮脏,形成鲜明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崆峒”是指哪个地方?
- A. 甘肃
- B. 山西
- C. 四川
- D. 云南
-
“声似晴雷震地动”中的“晴雷”比喻了什么?
- A. 柔和的声音
- B. 巨大的水流声
- C. 风的声音
- D. 山的回响
-
诗人对环境的态度是:
- A. 漠不关心
- B. 赞美自然
- C. 愤怒与忧虑
- D. 满足于现状
答案:
- A. 甘肃
- B. 巨大的水流声
- C. 愤怒与忧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对比陈靖吉的《宝山石瓮》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但王维更注重静谧与幽雅的意境,而陈靖吉则强调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责任感,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