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我有一竿竹》
时间: 2025-01-01 12:50: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有一竿竹,偏会取根源。从来汲水桔槔,直挈上西天。不许常人著手,管定竿头先折,提桶落寒泉。拨得机关转,北斗向南看。仗回风,乘偃月,勿波澜。麻姑此日,西北见张骞。选佛妙高峰顶,饮罢醍醐似醉,独坐玩婵娟。水湛月明处,太极更无前。
白话文翻译:
我有一根竹竿,特别擅长探寻事物的根本。它像汲水的桔槔一样,直接升向西天。不允许普通人触碰,一旦触碰,竹竿就会折断,提桶掉入寒冷的泉水。转动机关,北斗星转向南方。借助回风,乘着偃月,不要引起波澜。这一天,麻姑在西北见到了张骞。在妙高峰顶选择佛道,喝完醍醐后仿佛醉了,独自坐着欣赏月亮。在水清月明的地方,太极更加无前。
注释:
- 竿竹:指竹竿。
- 取根源:探寻事物的根本。
- 汲水桔槔:古代汲水的工具。
- 直挈上西天:比喻直接达到极高的境界。
- 不许常人著手:不允许普通人触碰。
- 管定竿头先折:一旦触碰,竹竿就会折断。
- 拨得机关转:转动机关。
- 北斗向南看:北斗星转向南方。
- 仗回风:借助回风。
- 乘偃月:乘着偃月。
- 麻姑:传说中的仙女。
- 张骞:汉代著名探险家。
- 选佛妙高峰顶:在妙高峰顶选择佛道。
- 醍醐:佛教中的甘露,比喻最高的教义。
- 玩婵娟:欣赏月亮。
- 水湛月明处:水清月明的地方。
- 太极更无前:太极更加无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元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这首诗可能是在探索人生哲理和追求精神境界的背景下创作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追求精神升华和探索人生哲理的过程中创作的,通过竹竿、北斗、麻姑等意象,表达了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人生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竹竿、北斗、麻姑等意象,展现了作者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人生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诗中“我有一竿竹,偏会取根源”表达了作者对探寻事物根本的执着,而“直挈上西天”则象征着追求极高的精神境界。诗中的“麻姑此日,西北见张骞”引用了传说中的仙女和探险家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最后,“水湛月明处,太极更无前”则表达了作者对清静境界的向往和对太极哲理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有一竿竹,偏会取根源”:表达了作者对探寻事物根本的执着。
- “从来汲水桔槔,直挈上西天”:比喻追求极高的精神境界。
- “不许常人著手,管定竿头先折”:不允许普通人触碰,一旦触碰就会折断。
- “提桶落寒泉”:提桶掉入寒冷的泉水,象征着追求过程中的困难。
- “拨得机关转,北斗向南看”:转动机关,北斗星转向南方,象征着改变和转向。
- “仗回风,乘偃月,勿波澜”:借助回风,乘着偃月,不要引起波澜,表达了对平静境界的向往。
- “麻姑此日,西北见张骞”:引用了传说中的仙女和探险家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 “选佛妙高峰顶,饮罢醍醐似醉”:在妙高峰顶选择佛道,喝完醍醐后仿佛醉了,表达了对精神升华的向往。
- “独坐玩婵娟”:独自坐着欣赏月亮,表达了对清静境界的向往。
- “水湛月明处,太极更无前”:水清月明的地方,太极更加无前,表达了对太极哲理的深刻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直挈上西天”比喻追求极高的精神境界。
- 象征:如“北斗向南看”象征着改变和转向。
- 引用:如“麻姑此日,西北见张骞”引用了传说中的仙女和探险家的故事。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精神升华和探索人生哲理。通过竹竿、北斗、麻姑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人生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竹竿:象征着探寻事物的根本。
- 北斗:象征着改变和转向。
- 麻姑:象征着神秘和超凡。
- 张骞:象征着探险和追求。
- 醍醐:象征着最高的教义。
- 婵娟:象征着清静和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直挈上西天”比喻了什么? A. 追求极高的精神境界 B. 直接升向西天 C. 转动机关 答案:A
-
诗中的“麻姑此日,西北见张骞”引用了哪个传说中的人物? A. 麻姑 B. 张骞 C. 北斗 答案:B
-
诗中的“水湛月明处,太极更无前”表达了什么? A. 对清静境界的向往 B. 对太极哲理的深刻理解 C. 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夏元鼎的《水调歌头·我有一竿竹》都展现了作者对高远境界的向往,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