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隐士袁宣墓》
时间: 2025-01-04 10:39: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茅山东北燕山前,
翁仲遗墟几百年。
时有吴人来问隐,不知唐树已啼鹃。
山童解指看碑路,
野衲分耕祭墓田。
厚夜肯教黄壤晓,
悲风偏动夕阳天。
白话文翻译
在茅山的东北方,燕山的前面,有个隐士的墓地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偶尔有吴地的人来询问隐士的踪迹,却不知道唐代的树木已经啼鸣着杜鹃了。山中的小孩指着墓碑的方向,野外的僧人各自耕作着来祭奠墓地。漫漫长夜肯教人明白的是,黄土的晨曦终将来临,只是悲凉的风偏偏在夕阳西下时起舞。
注释
- 翁仲:古代传说中的神像,常用作墓碑的装饰,象征保护亡灵。
- 吴人:指的是来自吴地的百姓,通常为古代江南地区的人。
- 啼鹃:杜鹃鸟,常常在春天叫唤,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山童:山里的小孩,象征着自然和纯真的生命。
- 野衲:指的是乡间的僧人,过着简单的生活,体现了隐士的生活方式。
- 厚夜:长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往事的追忆。
- 黄壤晓:黄土的黎明,暗示着新的开始或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大方,宋代诗人,其诗歌风格多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作品往往寄托着对人世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唐隐士袁宣墓》是陈大方对隐士袁宣的怀念,通过描绘袁宣的墓地,反映了隐士的孤独与超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展现了隐士生活的清幽与淡泊。
诗歌鉴赏
《唐隐士袁宣墓》以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了隐士袁宣的墓地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色。诗的开头便以地理位置的描述引入,"茅山东北燕山前",给人以清晰的空间感。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通过吴人对隐士的询问,体现了隐士的孤独和被遗忘的境地。
"不知唐树已啼鹃"一句,隐含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唐代的树木早已变得陌生,正如隐士的生活已经被世人淡忘。而接下来的“山童解指看碑路”和“野衲分耕祭墓田”,则是前后呼应,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乡间的童子与僧人通过日常生活来缅怀逝者,体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最后两句“厚夜肯教黄壤晓,悲风偏动夕阳天”,将整首诗推向高潮,长夜将尽,晨曦将至,但悲风在夕阳时分更显得凄凉,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对往昔的怀念。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流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怀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茅山东北燕山前:明确位置,营造出幽静的环境。
- 翁仲遗墟几百年:暗示时间的流逝,隐士的墓已久无人问津。
- 时有吴人来问隐:吴人探问,象征对隐士生活的好奇与向往。
- 不知唐树已啼鹃:表现隐士的孤独,时间改变了事物。
- 山童解指看碑路:表现自然中的人性,孩子的天真无邪。
- 野衲分耕祭墓田:僧人耕作,体现隐士的生活与祭奠。
- 厚夜肯教黄壤晓:暗示时间的交替,生命的循环。
- 悲风偏动夕阳天:夕阳的凄凉,象征着对逝去的哀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黄壤晓”,将黄土与晨曦结合,象征希望。
- 拟人:如“悲风偏动夕阳天”,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前后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士袁宣的缅怀,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敬畏。通过描绘墓地的寂静与周围自然的和谐,展现了隐士的孤独与超脱,隐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往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山:象征隐士的栖息地,代表自然的宁静。
- 翁仲:象征亡灵的保护者,体现对逝者的尊重。
- 杜鹃:象征春天与生命的轮回,暗示时光的流逝。
- 碑路:象征记忆与历史的承载。
- 夕阳:象征生命的终结与回忆的伤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翁仲”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墓碑的装饰
C. 隐士的名字
D. 一种植物 -
诗中提到的“吴人”代表哪个地区的人? A. 江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北方地区
D. 南方地区 -
“悲风偏动夕阳天”中“夕阳”象征什么? A. 新的开始
B. 生命的终结
C. 自然的和谐
D. 生活的繁忙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现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 《桃花源记》与《唐隐士袁宣墓**:两者都表现了隐士生活的美好与孤独,但《桃花源记》更侧重理想化的隐居,而《唐隐士袁宣墓》则更真实地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对逝者的追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