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观》

时间: 2025-01-17 09:31:11

石林和月俯清流,一点红尘不许留。

青鸟岂传金母信,彩鸾应返玉皇楼。

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积香梢径路幽。

午夜鹤松顶天露,道人睡觉满天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寿观
作者: 陈大方 〔宋代〕

石林和月俯清流,一点红尘不许留。
青鸟岂传金母信,彩鸾应返玉皇楼。
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积香梢径路幽。
午夜鹤松顶天露,道人睡觉满天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仙境。石林在月光下俯视着清流,世俗的烦恼在这里毫无踪影。青鸟怎么可能传达金母的信件呢,彩鸾又怎能返回玉皇的楼阁?苔藓铺成的青色小道滑腻,松树的香气弥漫在幽静的小路上。午夜时分,鹤在松顶沐浴着露水,道人在梦中酣睡,似乎整个世界都沉浸在秋天的宁静中。

注释:

  1. 石林:指的是石头形成的山林,常用来象征幽静、清雅的自然环境。
  2. 红尘:指世俗的烦恼和喧嚣。
  3. 青鸟:传说中的神鸟,常被视作传递消息的使者。
  4. 金母:道教中的女神,象征着长生不老和超脱。
  5. 彩鸾:一种美丽的鸟,常用于神话传说中。
  6. :苔藓,象征着清幽、静谧的自然。
  7. 道人:指道教的修道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大方,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以清新脱俗、富有哲理见长,常以自然景观寄托个人情感与思想。

创作背景:

《万寿观》创作于一个闲适的秋夜,诗人身处风景如画的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想表达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与对神仙生活的憧憬。

诗歌鉴赏:

《万寿观》是一首描绘仙境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开篇以“石林和月俯清流”引入,展示了一个月光下的幽静场景,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环境的向往。接着,“一点红尘不许留”则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烦恼的厌倦,表达了一种对清净生活的渴望。

“青鸟岂传金母信,彩鸾应返玉皇楼”两句中,诗人以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和彩鸾来排除世俗的干扰,强调了超凡脱俗的意志。同时,后面的描写如“苔铺翠点仙桥滑”和“松积香梢径路幽”则进一步渲染了那种清幽、宁静的境界,带给人一种恬淡的美感。

最后两句“午夜鹤松顶天露,道人睡觉满天秋”则是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此宁静环境下的满足与安逸,似乎与天地融为一体,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秋天的宁静。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诗人内心的宁静,完美地展现了道教的思想和对仙境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林和月俯清流:石林在月光的照耀下,俯视着清澈的流水,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画面。
  2. 一点红尘不许留: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排斥,渴望在此处不受红尘的干扰。
  3. 青鸟岂传金母信:质疑青鸟是否真的能够传达神仙的消息,暗示神仙的世界与现实的隔绝。
  4. 彩鸾应返玉皇楼:彩鸾是神话中的美丽鸟类,期待它能返回仙界,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5. 苔铺翠点仙桥滑:用苔藓铺成的小道滑腻,展现了仙境的幽静和自然的和谐美。
  6. 松积香梢径路幽:松树的香气弥漫在幽静的小路上,增添了整体的清新气息。
  7. 午夜鹤松顶天露:午夜时分,鹤在松树顶上沐浴露水,暗示着与自然的和谐。
  8. 道人睡觉满天秋:道人在梦中沉睡,感受秋天的宁静,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

  1. 比喻:如“石林和月”,将石林与月光结合,形象生动。
  2.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拟人:将青鸟、彩鸾等动物赋予了传递信息的能力,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超越世俗生活的向往,追求清幽、宁静的理想生活,体现了道教思想中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类烦恼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石林:象征着稳固与永恒,代表自然的宁静。
  2. :常常与清幽、明亮的夜晚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明晰。
  3. 青鸟彩鸾:代表着神秘与美好,象征着理想与超脱。
  4. :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纯洁。
  5. 道人:象征追求真理与超脱世俗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 诗中提到的“青鸟”象征什么? a) 传递世俗消息 b) 传递神仙的信件
      c) 代表人类的烦恼
      答案:b) 传递神仙的信件
  2. 填空题

    • 诗中提到的“石林和月俯清流”描绘出了一幅__的画面。 答案:宁静
  3. 判断题

    •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厌倦。
      答案:错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津》 王安石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万寿观》均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但《静夜思》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万寿观》则强调超脱世俗的向往。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但所表达的主题与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