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程给事赠虞道判六首》

时间: 2024-09-19 21:20:56

囊中玉色已经餐,醉拂丝桐坐杏坛。

应笑倦游尘滓客,鬓毛萧瑟事铅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囊中玉色已经餐,醉拂丝桐坐杏坛。
应笑倦游尘滓客,鬓毛萧瑟事铅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已经在口中品尝了美玉的颜色,醉意朦胧中在杏树下轻拂丝桐琴。看我这样的人,应该会嘲笑那些厌倦了尘世的客人,他们的头发鬓角已经变得苍白,沉迷于铅粉和丹青之事。

注释:

  • :口袋、袋子,诗中指存放玉器的袋子。
  • 玉色:比喻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境界。
  • 丝桐:丝绸和桐木,指古代乐器,暗示音乐的优雅。
  • 杏坛:杏树下,古时指讲学或聚会的地方。
  • 倦游:厌倦游荡,指对世俗生活的疲惫。
  • 尘滓:指世俗的污浊和纷扰。
  • 铅丹:指化妆用的铅粉和丹青,象征浓重的妆饰。

典故解析:

“醉拂丝桐”可引申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杏坛则为古代士人聚学之所,暗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擅长词和诗。其词风清丽婉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秦观游历期间,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的厌倦,体现了他一贯的洒脱与豁达。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但意蕴深远。开头的“囊中玉色已经餐”描绘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接着的“醉拂丝桐”则呈现出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仿佛在展示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最后两句则转向反讽,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与不满。诗中的情感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转向对尘世浮华的厌倦,反映出秦观在面对生活中繁琐琐事时的无奈与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强调了内心的丰富与满足。
    • 第二联则通过音乐的描绘,传递出一种醉意与陶醉的感觉,显得随性而自在。
    • 第三联以“应笑”引出对他人的批评,揭示出世俗生活的无奈与苍白。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囊中玉色”比喻内心的美好。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出一种洒脱的个性与哲理。

意象分析:

  • 玉色:象征着纯洁与美好,代表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丝桐:代表音乐与艺术,体现了生活中的雅趣。
  • 杏坛: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积累,暗示了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囊中玉色”比喻什么? A. 美好的事物
    B. 丑陋的现实
    C. 不切实际的幻想

  2. 诗中“醉拂丝桐”表达了什么? A. 对世俗的厌倦
    B. 对音乐的热爱
    C. 对名利的追求

  3. “鬓毛萧瑟”指代的是谁的状态? A. 年轻人
    B. 厌倦尘世的客人
    C. 诗人自己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by 陶渊明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秦观的作品更显内敛与哲思,李白则更加奔放与豪情,两者在主题上虽均涉及对人生的思考,但表现方式迥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李白与秦观的诗词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