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光华寺》
作者:秦观 〔宋代〕
霞通海天曙,月来东山白。
共是凭栏人,谁足当秋色。
白话文翻译
霞光照耀着海天的黎明,月光洒在东山的白色山峰上。大家都是凭栏而立的人,谁能够抵挡住这秋天的美景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霞:指天边的彩云,通常出现在日出或日落时分。
- 通:指透过、穿过。
- 海天:指海和天空的交界处,形容开阔的景象。
- 曙:指黎明,天亮。
- 月来:月亮升起,指夜晚的景象。
- 东山:指东边的山,可能是特定的山脉或景点。
- 凭栏:靠在栏杆上,通常指观景或思索。
- 足:能、够。
- 当:抵挡、承受。
- 秋色:秋天的景色,通常给人以萧瑟、凄凉的感觉。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显著的典故,但提到的“霞”和“月”均为古诗中常用意象,涉及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文学风格清新脱俗,擅长词和诗。他的作品常表达个人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光华寺》可能是在秦观游历于某个寺庙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宋代是一个文化繁盛的时期,诗人借助自然景色抒发内心的感受,体现了文人对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光华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明快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首句“霞通海天曙”以“霞”开篇,描绘出一幅海天相接的壮阔画面,给人一种开阔、明亮的感觉,暗示着新的开始;而“月来东山白”则转入夜晚,月光洒在东山,形成了一种静谧而清冷的氛围。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景色的变幻。
在后两句中,诗人转向自我反思:“共是凭栏人”,同样站在栏杆旁的人,然而“谁足当秋色”却引发深思,暗示着人生中对美的追求和对世事的无奈。这种对比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表现出一种孤独和无力感。整首诗在意象上通过“霞”、“月”、“东山”等自然元素,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秋日气息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霞通海天曙:描绘了晨曦时分,霞光透过海天,形成一种美丽的景象,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月来东山白:夜晚的月光洒在东山上,形成对比,表现出秋天的宁静与清冷。
- 共是凭栏人:指代在此处观景的人们,表达一种共鸣感。
- 谁足当秋色:反映人们面对秋天美景时的无奈与感慨,传达出对自然美的感叹与思索。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第二句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霞”和“月”的意象,隐喻人生的变幻与无常。
- 排比:在描述景色时,使用排比手法增强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出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秋天的惆怅与感慨,反映了人们在面临美景时的感悟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霞:象征希望和美好。
- 月:常常象征孤独、清冷和思考。
- 东山:代表宁静和思索的空间。
- 秋色:象征萧瑟和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秦观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东山”指的是:
A. 西边的山
B. 南边的山
C. 东边的山
D. 北边的山 -
“霞通海天曙”中的“霞”主要描述的是:
A. 晚霞
B. 晨霞
C. 彩霞
D. 雨霞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秦观的《光华寺》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与思绪。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情感的真挚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秦观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