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自湖北漕移湖南,总领王、赵守置酒南楼,席上留别)》
时间: 2025-01-04 08:59: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自湖北漕移湖南,总领王、赵守置酒南楼,席上留别)
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
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
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
憔悴鬓成霜。
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
序兰亭,歌赤壁,绣衣香。
使君千骑鼓吹,风采汉侯王。
莫把骊驹频唱,可惜南楼佳处,
风月已凄凉。
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离别之际的感慨与无奈。诗中提到武昌的柳树已经折尽,潇湘的景色令人惆怅,两年来往江上的鱼鸟似乎都在嘲笑我的忙碌。富贵何时才能不再去追问呢?在离别的年纪中,难免感到心中憎恨,鬓发也因忧虑而变得苍白。丝竹之音传入耳中,酒杯在急切中飞舞。序写兰亭,唱和赤壁,绣衣飘香。使君的千骑乐声如鼓,犹如汉代的风采。不要再频频歌唱骊驹,南楼的美好时光如今已变得凄凉。在家虽贫穷也好,这句古话我试图平心而论。
注释:
- 武昌柳: 指武昌的柳树,象征离别的哀愁。
- 潇湘: 指湖南地区,诗中的重要地理象征。
- 富贵何时休问: 反映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 丝竹: 指乐器,象征音乐的悠扬。
- 骊驹: 指名马,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词人、爱国诗人,以豪放派词风闻名,作品多描写壮志豪情与离愁别恨。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辛弃疾从湖北调任湖南之际,席间与友人告别,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是一首充满情感的离别诗,辛弃疾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离别的苦涩与人生的无奈。开篇以“折尽武昌柳”点明离别的背景,表现出对故地的怀念与依依不舍。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鱼鸟江上"来反衬自己的忙碌,暗示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对富贵的思考中,诗人表现出一种对世俗功名的淡薄,这种态度在古代文人中较为常见,体现了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接下来的描写如“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则通过音乐与饮酒的描绘,营造出离别宴席的欢快氛围,反映出人们在聚会时的欢乐与悲伤相交。
诗的最后,辛弃疾以“在家贫亦好”总结全文,传达了即使在贫穷中也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的哲理,展现了他超然的生活态度与深邃的人生智慧。整首诗既有对离别的感伤,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示了辛弃疾作为词人的才华与风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折尽武昌柳: 离别的愁苦,柳树折尽象征着故乡的失落。
- 挂席上潇湘: 以潇湘的景色增添离别的愁绪。
- 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 描述了在江上的鱼鸟似乎在嘲笑诗人的忙碌生活。
- 富贵何时休问: 对世俗富贵的淡泊与无奈。
- 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 体现了因离别而产生的怨恨与忧愁。
- 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 描绘了聚会时的音乐与饮酒,渲染欢乐气氛。
- 序兰亭,歌赤壁,绣衣香: 通过文化典故带出对古人雅致生活的向往。
- 使君千骑鼓吹,风采汉侯王: 赞美汉代英雄,表现对历史的追思。
- 莫把骊驹频唱: 不要再歌唱那些美好的事物,因为它们已成过往。
- 可惜南楼佳处,风月已凄凉: 对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哀伤。
- 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 反映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对简朴生活的认同。
修辞手法:
- 比喻: “富贵何时休问”,用富贵比喻世俗的追逐。
- 拟人: “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赋予鱼鸟以人的情感。
- 对仗: 如“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使诗句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展开,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了对旧友的惋惜与对物质追求的超脱,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武昌柳: 象征离别的痛苦与思念。
- 潇湘: 代表故土与乡愁。
- 鱼鸟: 反映自然的自由与人世的忙碌。
- 丝竹: 代表欢聚时的乐音,象征生活的欢愉。
- 骊驹: 代表美好事物的逝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离别地点是哪个?
- A. 武昌
- B. 潇湘
- C. 赤壁
- D. 兰亭
-
诗人对富贵的态度是?
- A. 追求
- B. 超脱
- C. 赞美
- D. 无所谓
-
“丝竹陶写耳”中的“丝竹”指的是什么?
- A. 酒
- B. 乐器
- C. 花
- D. 诗句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者都描绘了离别与思念,但辛弃疾更多表现了对世事的感慨,而苏轼则更多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许。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入门与鉴赏》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