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文伯春日劝农》

时间: 2025-01-01 13:05:30

奉诏欢均草莽臣,郊原风日自温温。

欲知太守催耕意,重谷劭农本圣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诏欢均草莽臣,郊原风日自温温。欲知太守催耕意,重谷劭农本圣恩。

白话文翻译:

奉命高兴地劝导田间的农民,郊野的风和阳光都显得温暖和煦。想要了解太守督促耕作的良苦用心,重视粮食生产是他施恩于民的重要体现。

注释:

  • 奉诏:奉命,接受命令。
  • 欢均:高兴地劝导。
  • 草莽臣:指田间的农民,草莽泛指田野和乡村。
  • 郊原:郊外的田野。
  • 温温:形容温暖,和煦。
  • 太守: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 催耕意:督促耕作的意图。
  • 重谷:重视粮食生产。
  • 劭农:提倡农业生产。
  • 圣恩:君主或官吏对民众的恩惠。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太守”是指地方官员,历史上地方官员常常负责农业生产的管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古代中国社会以农业为主,重视粮食生产是国家安定和民生幸福的基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了对农业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心,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日,正是农耕的季节,作者受到命令,劝导农民积极耕作,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对民生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描绘了温暖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利好,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关心与对农业的重视。开头两句“奉诏欢均草莽臣,郊原风日自温温”运用了“奉诏”这一官宦用语,显示了诗人对命令的认真和对农民的关怀。随后的“欲知太守催耕意,重谷劭农本圣恩”则转向了对太守的赞颂,强调了重视农业生产是对民众的恩惠,体现了诗人对农业政策的赞同和支持。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春日的描绘和对农民的劝导,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民生的关心,展现了宋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下,官民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奉诏欢均草莽臣”表达了作者受命而高兴,积极劝导农民的态度;“郊原风日自温温”描绘了春天的温暖气候,适合农作。
    • 第二联:“欲知太守催耕意”提出问题,暗示太守对农业的重视;“重谷劭农本圣恩”则强调重视农业是对百姓的恩惠,传达出关心民生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对仗:首联和次联相对称,形成了对仗工整的效果。
    • 比喻:通过“草莽臣”来形象地指代农民,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体现了重视农业、关心民生的主题,反映了官员与农民之间的和谐关系,展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

意象分析:

  • 春日:象征着生机和希望,预示着农业的丰收。
  • 风日:代表温暖的气候,适宜农作,暗示了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 农民:象征着生产力,代表着社会的基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奉诏”的意思是: A. 受命 B. 休息 C. 拒绝
  2. “重谷劭农”的意思是: A. 重视农业 B. 忽视农业 C. 反对农业
  3.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 A. 反对农民 B. 关心农业与民生 C. 感慨时光流逝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之道的《和张文伯春日劝农》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但王之道更强调官民之间的和谐,而陶渊明则更注重个人归隐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