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四祖山瀑泉亭》
时间: 2025-01-16 22:07: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四祖山瀑泉亭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云影曈曚雨弄晴,
山头小立听溪声。
不惊赤日雷霆吼,
但怪青天雪雹鸣。
气逼衣裳秋暑薄,
光摇林薮午风轻。
法身清净元无垢,
何用临流更濯缨。
白话文翻译:
云影朦胧间雨过天晴,
我在山顶小亭立听溪水流声。
即使不怕烈日和雷霆的怒吼,
却对青天的雪雹声感到奇怪。
秋日的热气逼近衣裳薄薄,
阳光轻轻摇曳林间的风。
法身本清净无染污,
何必在水边再洗涤帽缨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曈曚:形容云影朦胧的样子。
- 溪声:溪水流动所发出的声音。
- 赤日:烈日,形容炎热的阳光。
- 雷霆:形容雷声大作。
- 青天:晴朗的天空。
- 雪雹:指的是突然的冰雹。
- 气逼:形容气候的压迫感。
- 衣裳:衣服的意思。
- 法身:佛教用语,指清净无染的真实身。
- 濯缨:洗涤帽带。
典故解析:
- 法身:在佛教中,法身指的是佛的真实本体,清净无染。
- 临流:指在水边,常常被用来形容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清新脱俗的风格,关注自然与心灵的结合。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景色,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四祖山瀑泉亭,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在游历时的沉静与思考。通过自然的变化,表达了自身对心灵清净的追求和对世事的豁达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四祖山的瀑泉亭为背景,描绘了雨后晴天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哲思。首联通过“云影曈曚”和“雨弄晴”交替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清新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清晨的山间,感受自然的细腻变化。接下来的两联描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虽然面临赤日和雷霆,却对青天下的雪雹声感到惊讶,这种反差正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无奈与敬畏。
后四联则转向内心的领悟,诗人在炎热的夏日中,感受到衣裳的轻薄,恰如心灵的清净,法身本无垢。最后一句“何用临流更濯缨”,则是对外物的放下与对内心的追求,表明诗人对清净心境的渴望与不需外在修饰的决然态度。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自然与心灵的交融,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影曈曚雨弄晴:云影朦胧,雨后天晴,描绘了天气变化中的自然美。
- 山头小立听溪声:在山顶静静站立,倾听溪水流淌的声音,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与从容。
- 不惊赤日雷霆吼:对于炎热的烈日与雷声并不感到惊慌,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淡然。
- 但怪青天雪雹鸣:却对晴天中突如其来的雪雹声感到奇怪,反映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 气逼衣裳秋暑薄:秋天的热气逼近,衣裳显得薄弱,传达出季节变化带来的身体感受。
- 光摇林薮午风轻:阳光在林间摇曳,午风轻拂,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法身清净元无垢:法身本质清净无染,表明诗人追求精神世界的纯净。
- 何用临流更濯缨:在水边洗涤帽缨毫无必要,强调内心的清净不必依赖外在的修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赤日雷霆吼”与“青天雪雹鸣”,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如“光摇林薮”,使自然景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强调内心的清净与对外在物质的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影:象征着变化与不确定性。
- 溪声:代表着自然的声音,带来宁静与思考。
- 赤日与雷霆:象征着外在世界的喧嚣与冲突。
- 法身:体现了内心的清净与追求。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反映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象征着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溪声”指的是什么? a) 雨声
b) 水流声
c) 风声 -
“法身清净元无垢”中“法身”指的是什么? a) 真实的身体
b) 佛教中的真实本体
c) 自然的体现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 a) 需要外在的装饰
b) 内心的清净不必依赖外在
c) 追求物质享受
答案:
- b) 水流声
- b) 佛教中的真实本体
- b) 内心的清净不必依赖外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望庐山瀑布》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望庐山瀑布》
李白通过壮观的瀑布描绘,展现出自然的雄伟与气势,情感更加豪放;而王之道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情感更为沉静。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 《王之道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