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朱元顺食萱草羹》

时间: 2025-01-01 13:52:54

衰年因羁旅,百念日萦绕。

著龟亦何知,夏来又将老。

出处稍不慎,远志成小草。

堂阴有孤芳,纷葩照人好。

谁将忘夏姿,撷芼等蘋藻。

充肠固甚慰,入鼎可堪扰。

糠籺贫者事,甚矣兄逐嫂。

异时餍梁肉,记此一羹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朱元顺食萱草羹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衰年因羁旅,百念日萦绕。
著龟亦何知,夏来又将老。
出处稍不慎,远志成小草。
堂阴有孤芳,纷葩照人好。
谁将忘夏姿,撷芼等蘋藻。
充肠固甚慰,入鼎可堪扰。
糠籺贫者事,甚矣兄逐嫂。
异时餍梁肉,记此一羹饱。


白话文翻译:

在衰老的年岁,因为旅途的羁绊,各种思绪在心头萦绕不去。即使是龟壳也无法预知,夏天来临,我又将变老。出处稍有不慎,远大的志向竟然变得渺小如草。堂前的阴影里有一朵孤独的花,繁华的花朵照耀着人们的眼睛。谁又会忘记夏日的姿态,采撷那些芼草和浮萍。充实肠胃固然令人安慰,但入鼎时可否打扰他人呢?贫者的糠和米,兄弟却逐嫂,真是可悲。往日享受丰盛的肉食,今时却只是在此羹中得以饱足。


注释:

字词注释:

  • 衰年: 年龄渐老,生活逐渐衰落。
  • 羁旅: 旅途中的羁绊,指流浪或漂泊。
  • 著龟: 形容对未来的无知,寓意深厚。
  • 孤芳: 孤独的花,象征清高和独立。
  • 撷芼: 采摘芼草,寓意生活的简朴。
  • 充肠固甚慰: 吃饱肚子让人心安。

典故解析:

  • “兄逐嫂”: 出自于古代家族伦理,意指家庭关系的破裂,反映社会现实的悲哀。
  • “异时餍梁肉”: 反映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旅途中,诗人因身处异地而感到孤独与思乡之情,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简单饮食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饮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索。在衰老的年岁中,诗人感受到旅途的孤独与无奈,百般思绪如潮水般涌来,令人感到无所适从。诗中提到的“著龟”,不仅反映了对未来的无知,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诗人在描绘生活的简朴时,提到了“堂阴有孤芳”,孤芳自赏的意象映衬出诗人的清高与孤独。

在“充肠固甚慰,入鼎可堪扰”中,诗人对饮食的关注不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是心灵的安慰。诗中的“糠籺贫者事”与“兄逐嫂”的对比,展现了社会的冷酷与人情的疏离,使人感受到一丝无奈与悲凉。最后,通过对丰盛肉食的回忆,诗人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衰年因羁旅: 年老因流浪而感到孤独。
  • 百念日萦绕: 思绪万千,无法释怀。
  • 著龟亦何知: 形容对未来的无知。
  • 夏来又将老: 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力。
  • 出处稍不慎: 小心翼翼却仍然难以把握命运。
  • 远志成小草: 远大的理想变得微不足道。
  • 堂阴有孤芳: 生活中的孤独与清高。
  • 纷葩照人好: 美丽的花朵照耀着人们的眼睛,象征美好的事物。
  • 谁将忘夏姿: 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撷芼等蘋藻: 生活的简朴与平淡。
  • 充肠固甚慰: 饱腹感带来的安慰。
  • 入鼎可堪扰: 对他人生活的打扰的反思。
  • 糠籺贫者事: 贫者的生活。
  • 甚矣兄逐嫂: 家庭关系的破裂。
  • 异时餍梁肉: 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 “远志成小草”,用小草比喻理想的渺小。
  • 拟人: “纷葩照人好”,赋予花朵以人的情感特征。
  • 对仗: 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饮食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孤独与无奈的情感,并对社会现象提出了深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羁旅: 代表流浪与不安。
  • 孤芳: 代表孤独与清高。
  • 夏姿: 代表美好与青春。
  • 芼草、蘋藻: 象征生活的朴素与平淡。
  • 入鼎: 象征饮食与生活的琐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著龟”指的是什么? A. 年龄
    B. 未来的无知
    C. 旅行

  2. 诗中的“孤芳”象征着什么? A. 友情
    B. 清高与孤独
    C. 繁华

  3. 诗人对“兄逐嫂”的感慨反映了什么? A. 家庭的和谐
    B. 人际关系的冷漠
    C. 生活的富裕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 体现归隐与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的《春望》: 表达对国家与家庭的忧虑。

诗词对比:

  • 王之道的《次韵朱元顺食萱草羹》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对比,前者注重于个人生活的思考,后者则更关注时代的变迁与家国情怀。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
  2. 《中国古典诗词大辞典》
  3. 《王之道年谱及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