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上·贾生》

时间: 2025-01-21 02:40:54

落日长沙被鹏惊,愁来强把死生轻。

洛阳才子何多涕,太息沾襟过一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日长沙被鹏惊,愁来强把死生轻。
洛阳才子何多涕,太息沾襟过一生。

白话文翻译:

夕阳西下,长沙的天空被大鹏鸟惊动,愁苦之中我强迫自己轻视死生。洛阳的才子们为何泪水盈眶,叹息之声浸湿了他们的衣襟,感叹自己的一生。

注释:

  • 落日:指夕阳西下,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长沙:古地名,指今湖南省长沙市,诗中可能暗指地理或历史背景。
  • 鹏惊:鹏鸟为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大鸟,象征雄伟与自由,惊动则有打破宁静之意。
  • 愁来:指愁苦的情绪突然袭来。
  • 强把死生轻:强迫自己轻视生死,表现出一种对生活态度的矛盾。
  • 洛阳才子:指的是在洛阳地区出众的文人,常用以象征才华横溢的人。
  • :眼泪,表示悲伤。
  • 太息沾襟:叹息使衣襟沾湿,形象地表现出伤感的情绪。

典故解析:

  • 长沙:长沙与鹏鸟的结合,可能暗指历史中著名的诗人屈原,他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其悲壮的结局,反映出诗人的愁苦情感。
  • 洛阳才子:洛阳自古以来是文人荟萃之地,诗中提到的才子可能暗指历史上那些才华横溢却遭遇困境的人物,如李白和杜甫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较为低调,作品多关注历史与感怀,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历史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历史动荡之际,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与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落日的意象引入了愁苦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的“落日长沙被鹏惊”描绘了一个静谧的自然场景,然而这种宁静却被大鹏鸟的突然惊动打破,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外界变幻对内心的影响。接着,作者以“愁来强把死生轻”表达出一种无奈的心情,尽管愁苦来袭,仍然选择轻视生死,这种矛盾的心理冲突让人深感心痛。

下联“洛阳才子何多涕,太息沾襟过一生”则将视角转向历史人物,通过对洛阳才子的思念与叹息,传达出对这些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人的同情。诗句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慨,尤其是“太息沾襟”一句,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内涵。

总体来说,整首诗意蕴深厚,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思考,也有对人生的反省,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敏感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日长沙被鹏惊:在夕阳落下的长沙,突然被鹏鸟惊动,描绘了宁静被打破的瞬间,象征着生活中的变故。

  2. 愁来强把死生轻:愁苦来临之时,尽管心中无奈,仍强迫自己轻视生死,表现出对生命的无奈与对痛苦的抵抗。

  3. 洛阳才子何多涕:提到洛阳的才子们,感慨他们为何泪水满面,暗示他们的命运与内心的苦楚。

  4. 太息沾襟过一生:叹息声浸湿了衣襟,表现出对人生感慨的深沉,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苦与生死以轻重的关系进行比喻,增强了情感的对比。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落日”、“鹏”、“泪”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沉重而凄美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历史的无尽叹息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在面对无常与离别时,人们内心的脆弱和对命运的不甘。同时也突出了一种对才子命运的同情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象征自由与梦想,但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的变故与无常。
  • :代表悲伤与无奈,是对生活苦难的直接反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落日长沙被鹏惊”中的“长沙”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今湖南省长沙市
    • B. 今湖北省
    • C. 今江西省
    • D. 今河南省
  2. 诗句“愁来强把死生轻”中的“死生”指的是什么?

    • A. 对生死的轻视
    • B. 对生活的认识
    • C. 对死亡的恐惧
    • D. 对生命的珍惜
  3. 洛阳才子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人生的成功
    • B. 才华与命运的反差
    • C. 失落与悲伤
    • D. 诗人的理想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诗作,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忧伤与对人生的感悟。
  • 《夜泊牛渚》:李白的作品,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对比陈普的《咏史上·贾生》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均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但陈普更倾向于沉重的历史感,而李白则是豪放的饮酒作乐,展现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