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丰城剑》

时间: 2025-01-14 13:00:02

剑气夜干斗,精诚初莫隔。

全身寄狱户,隐约还自得。

张雷彼知我,勉为汝一出。

腰间杂环佩,亦既报之德。

凛凛天地间,要非手中物。

跃入延平水,三日飞霹雳。

出当乘风雷,归当卧泉石。

千年故穴在,三叹泉上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丰城剑
剑气夜干斗,精诚初莫隔。
全身寄狱户,隐约还自得。
张雷彼知我,勉为汝一出。
腰间杂环佩,亦既报之德。
凛凛天地间,要非手中物。
跃入延平水,三日飞霹雳。
出当乘风雷,归当卧泉石。
千年故穴在,三叹泉上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把剑的气势,剑气在夜空中划破星斗,表达了心中的坚定和诚意没有任何隔阂。全身都寄寓在牢狱之中,但隐约间却能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张雷(即张果老)能够理解我的心情,勉强让我出剑以报之。腰间佩戴的环佩,虽小却能回报剑的德行。天地之间的凛冽,并非手中之物所能比拟。跃入延平水中,三天飞过如雷霆震动。出门时应乘风雷,归来时则要卧于泉石之上。千年的故土依旧存在,三声叹息寄托于泉边的客人。

注释

  • 剑气:指剑发出的气势或威力。
  • 夜干斗:夜间划破星斗,形容剑光闪烁如星辰。
  • 精诚:指真诚和坚定的心志。
  • 狱户:监狱的门,象征束缚。
  • 隐约:模糊而微弱的感觉。
  • 张雷:张果老,传说中的人物,寓意能够理解人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文、词均有成就,风格清新明快,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

创作背景

《赋丰城剑》写于作者身处困境之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内心的坚定信念。丰城剑象征着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尽管身处牢狱之中,仍然希望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诗歌鉴赏

《赋丰城剑》通过描写一把剑,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坚定和对自由的渴望。诗中剑气横空,象征着勇气和正义,夜干斗的形象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气魄。诗人在牢狱之中,尽管身处困境,但依然能够体会到内心的自得与安宁,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

张雷的提及不仅是对友人的怀念,也是对自己志向的肯定,象征着在逆境中仍能有知音相知的情感。腰间的环佩则是对自己过往行为的反思,诗人以此来表达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最后,诗人描绘了跃入延平水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展现出一种壮志未酬的豪情。

整首诗语言精炼,意象鲜明,情感深厚,既有对友的怀念,也有对自由的向往,充分体现了苏辙的个人风格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剑气夜干斗:夜晚的剑气直冲天际,犹如划破了星辰,展现出剑的威势。
  2. 精诚初莫隔:真诚的心志没有障碍,表明诗人的坚定信念。
  3. 全身寄狱户:即使身处监狱,精神依然寄托于剑。
  4. 隐约还自得:虽在困境中,却依然感到内心的满足。
  5. 张雷彼知我:提到张果老,表明有知音会理解自己。
  6. 勉为汝一出:勉强为了他出剑,表现对友人的情谊。
  7. 腰间杂环佩:佩戴的环佩象征着过去的荣耀和品德。
  8. 亦既报之德:环佩的存在是对德行的回应。
  9. 凛凛天地间:天地间的气势凛然,强调非物质的力量。
  10. 跃入延平水:跃入宽广的水面,象征自由与壮志。
  11. 三日飞霹雳:三天如雷霆般迅速,表现出行动的果敢。
  12. 出当乘风雷:出门应乘风而行,象征快速与果断。
  13. 归当卧泉石:归来时卧于自然之中,体现对自然的向往。
  14. 千年故穴在:千年的故土仍然存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15. 三叹泉上客:对泉边客人的三声叹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剑的气势比喻勇气和正义。
  • 拟人:将剑与人物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 对仗:运用对仗的技巧提升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友谊的珍视,体现出在逆境中仍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渴望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勇气、正义和追求的精神。
  • :象征着黑暗和孤独,但也是希望的开始。
  • 泉石:代表自然和归属的心灵栖息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张雷”是谁?

    • A. 张果老
    • B. 张扬
    • C. 张三
    • D. 张白
  2. 填空题:诗中“跃入延平水,三日飞__。”

  3. 判断题:诗人在监狱中感到非常沮丧和绝望。 (对/错)

答案

  1. A
  2. 霹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苏辙的《赋丰城剑》与李白的《将进酒》都体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豪情的追求。苏辙在逆境中展现出坚定的信念,而李白则在酒中寻求解脱,二者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苏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