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补种牡丹二绝
作者: 苏辙 〔宋代〕
野草凡花著地生,
洛阳千叶种难成。
姚黄性似天人洁,
粪壤埋根气不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牡丹花的栽培和生长的感慨。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野草和普通花朵在土地上自由生长的情景,然而在洛阳,想要培育出千叶牡丹却非常艰难。后两句则提到姚黄(牡丹的一种),它的品性如同天人般洁净,但即便埋在肥沃的粪壤中,根部的生长却仍然气息不平,暗示了生长环境的复杂与不易。
注释:
- 野草凡花:指普通的野草和常见的花卉。
- 洛阳千叶:洛阳地区以牡丹闻名,千叶牡丹是其中特别珍贵的品种。
- 姚黄:指一种优质的牡丹花,因其颜色和形态而得名。
- 气不平:指生长状态的不和谐或不顺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在诗词创作上继承了兄长的风格,但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苏辙晚年,彼时他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愈加深刻,尤其是对自然与人事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诗中牡丹的种植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也寄寓了对人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思考。
诗歌鉴赏:
《补种牡丹二绝》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苏辙以牡丹象征着人生理想与追求,反映了他对栽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诗的开头,作者以“野草凡花”引入,设定了一个自然生长的场景,表现出生命的顽强与随性。而在洛阳,千叶牡丹的种植却难以成功,揭示了理想实现的艰辛与不易。
接下来的“姚黄性似天人洁”则是对理想之花的描绘,姚黄不仅代表了美的极致,也是人们心中向往的纯洁。然而,尽管在优渥的土壤中生长,牡丹的根却依然感到不平,这暗示了即使条件再好,内心的不安与矛盾依然存在。通过这样深刻的意象,诗人展现了对美与理想的追求,以及在现实中所遭遇的挫折和困惑。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艺术上也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形成了鲜明的意象和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草凡花著地生:描绘了普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自由生长状态,暗示生活的简单与自然。
- 洛阳千叶种难成:指出在名胜地洛阳,栽种千叶牡丹却是困难重重,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姚黄性似天人洁:赞美姚黄的纯洁美好,象征着理想中的完美状态。
- 粪壤埋根气不平:尽管根埋在肥沃的土壤中,但生长却并不顺利,暗喻理想实现的困难。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普通花与千叶牡丹的对比,突显理想的珍贵与难得。
- 象征:牡丹象征着美好与理想,而土壤的状态则象征着现实生活的复杂与不易。
- 拟人:通过“气不平”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在追逐理想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挑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草:象征自然与生命的顽强。
- 千叶牡丹:象征着理想与美好的追求。
- 姚黄:代表了纯洁与高尚的品格。
- 粪壤:象征着世俗与现实的复杂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洛阳千叶”指的是哪种植物?
- A. 玫瑰
- B. 牡丹
- C. 菊花
- D. 兰花
-
“姚黄性似天人洁”中的“天人”指的是什么?
- A. 普通人
- B. 神仙
- C. 美丽的女子
- D. 高尚的人
-
诗中“气不平”是指什么状态?
- A. 生长状态不和谐
- B. 环境优越
- C. 心情愉快
- D. 自然和谐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苏辙的《补种牡丹二绝》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虽然两者都涉及到自然与人生的主题,但白居易更侧重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而苏辙则聚焦于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两者在情感基调与表现手法上均有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