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
孤烟生乍直,远树望多圆。
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
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
白话文翻译:
淮水在东南方向宽阔,没有风的时候渡船也很难行。孤烟在空中直直地升起,远处的树木看上去都很圆润。春天的波浪使得桨声急促,夕阳下帆影渐渐消失。清澈的流水最适合映照月亮,今晚我又要重温这美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淮水:指淮河,是中国著名的河流之一。
- 阔:宽广的意思。
- 无风:没有风,形容天气静止。
- 渡:渡河,过河。
- 孤烟:孤独的烟雾,指的是远处的烟。
- 乍直:忽然间直直地升起。
- 圆:形容远处的树木轮廓柔和而圆润。
- 春浪:春天的波浪。
- 棹声:划桨的声音。
- 夕阳:傍晚的太阳。
- 帆影:帆船的影子。
- 清流:清澈的流水。
- 映月:映照月亮。
- 重吟:再一次吟唱。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在唐代诗歌中常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情感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包括《长恨歌》和《琵琶行》。他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社会民生的关注而闻名,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渡淮》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诗人可能在旅途中经过淮水,感受到了自然的静谧与美好。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渡淮》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感受的抒情诗。诗的开头,白居易以“淮水东南阔”引入,展现出一幅宽广的河流图景,接着“无风渡亦难”则传达一种静谧而略显无奈的情感,暗示着渡河的困难,这种情绪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不断深化。
孤烟直升的意象,仿佛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远树的圆润则平添了一份柔和的美感,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既有动感又有静谧。接着“春浪棹声急”,这里的“急”字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桨声的急促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夕阳帆影残”一句,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帆船的影子,给人一种朦胧而又伤感的美。最后两句“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则是诗人在自然美景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流动的清水和明亮的月光成为他再一次吟唱的动力,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既有抒情的深度,又具备画面感,展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淮水东南阔:描写淮水的宽广,开篇便渲染出广阔的自然景象。
- 无风渡亦难:没有风时,渡船也难以行进,反映出一种无奈和静谧。
- 孤烟生乍直:孤烟直上,象征孤独,也引发对自然的思考。
- 远树望多圆:远处的树木呈现出柔和的形状,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 春浪棹声急:春天的波浪伴随着急促的桨声,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 夕阳帆影残:夕阳下的帆影渐渐消失,带有一丝伤感。
- 清流宜映月:清流映照月亮,意象美丽,传达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
- 今夜重吟看:表达了诗人今夜在美景中再次吟唱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通过描写自然的状态,赋予其情感色彩。
- 对仗:在句子结构上形成平衡,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白居易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寄托,展现了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水:象征自然的宽广与生命的流动。
- 孤烟:代表孤独与思索。
- 春浪:体现生机与活力。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清流:象征清澈的思想与心灵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渡淮》的作者是: A. 杜甫
B. 白居易
C. 李白 -
诗中“春浪棹声急”意味着: A. 春天的浪潮
B. 生命的活力
C. 渡船的速度 -
“孤烟生乍直”中的“孤烟”指的是: A. 繁密的烟雾
B. 远处的孤独烟雾
C. 烟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渡淮》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白居易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生活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的气概与个人的传奇。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基础知识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