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画扇二首 张嵲 〔宋代〕
罨蔼前林暗,遥知暮气生。 渐向山门近,应闻钟已鸣。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茂密的树林前方显得昏暗,远远地知道暮色正在升起。逐渐走近山门,应该能听到钟声已经响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罨蔼(yǎn ǎi):形容树林茂密,光线昏暗。
- 前林:前面的树林。
- 暮气:傍晚的气氛或光线。
- 山门:寺庙的入口。
- 钟已鸣:寺庙的钟声已经响起,通常在傍晚时分。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南宋文学家、诗人,与陆游、杨万里等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张嵲在游览或参访某座寺庙时所作,通过描绘傍晚时分的自然景色和寺庙的钟声,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傍晚时分的自然景色和寺庙的氛围。首句“罨蔼前林暗”通过“罨蔼”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林的茂密和昏暗,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气氛。次句“遥知暮气生”则进一步点明了时间的推移,暮色的降临。后两句“渐向山门近,应闻钟已鸣”则通过“山门”和“钟声”的意象,将读者的视线和听觉引向寺庙,增添了一种宗教和精神的宁静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罨蔼前林暗”:通过“罨蔼”形容树林的茂密和昏暗,营造出傍晚时分的幽静氛围。
- 次句“遥知暮气生”:用“遥知”表达了对时间推移的感知,暮色的降临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 第三句“渐向山门近”:通过“渐向”表达了逐渐接近寺庙的过程,增强了诗的动态感。
- 末句“应闻钟已鸣”:用“应闻”预示了寺庙钟声的响起,为诗增添了一种宗教和精神的宁静感。
修辞手法:
- 拟人:“遥知暮气生”中的“遥知”赋予了暮气以生命和感知能力。
- 象征:“山门”和“钟声”象征着宗教和精神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傍晚时分的自然景色和寺庙氛围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罨蔼:形容树林茂密,光线昏暗。
- 暮气:傍晚的气氛或光线。
- 山门:寺庙的入口。
- 钟声:寺庙的钟声,象征宗教和精神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罨蔼”一词形容的是什么? A. 树林茂密 B. 天空昏暗 C. 水波荡漾
- 诗中提到的“山门”是指什么? A. 山的大门 B. 寺庙的入口 C. 山的入口
- 诗中“应闻钟已鸣”预示了什么? A. 早晨的到来 B. 傍晚的降临 C. 节日的庆祝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游山西村》: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和宁静生活。
- 杨万里的《小池》:以清新自然的风格描绘自然景色。
诗词对比:
- 张嵲的《题画扇二首》与陆游的《游山西村》: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张嵲的诗更注重氛围的营造,而陆游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张嵲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