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考功江东漕》
时间: 2025-01-03 01:20:45意思解释
送王考功江东漕
原文展示
分部设将漕,黊旒寄聪明。
直须撼山岳,亡但采畸赢。
而况江以东,襟淮翼吴荆。
民力九十空,所恃人为城。
南宫辍望郎,方输饷连营。
荧煌鹊锦袍,明日趋遐征。
阳春脚未到,淑气先流莺。
向来嵇中散,仅试薶九京。
阿兄亦未究,有书今在楹。
驱车踏前轨,若木以为程。
千里隔香案,洗目观澄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王考功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设立漕运的事情,希望他能够聪明才智。要想震撼高山大岳,不仅仅要抓住一些小利。而江东的情况更是复杂,依靠淮河和吴、荆的资源。民众的力量几乎空无,依赖的只是人力来守护城池。南宫的期盼未能实现,刚好送去军需物资。明天就要出征,衣袂飘飘,光辉灿烂。春天的脚步尚未到来,温暖的气息已引来黄莺啼唱。往日的嵇中散兄弟,曾在京城一试身手。我的兄长目前也未能有所成就,书信仍在门楹之上。驱车踏上前行的轨迹,像树木一样作为行程的指引。千里之外的香案,目之所及,清澈明净。
注释
- 漕:指漕运,运输粮食的航道。
- 黊旒:古代的旒是指挂在车上的装饰物,黊是颜色,表示美丽的意思。
- 襟:表示怀抱、依靠的意思,形容江东的地理位置。
- 九十:指民力匮乏,民众生活困苦。
- 南宫:指南宫的美好愿望,可能是对王考功的期待。
- 荧煌:形容衣服的光辉灿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约1220-1290),宋代诗人,字士允,号小圃,晚号怡然山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和人情,常以直白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诗作于王考功即将赴江东任职之际,魏了翁以此诗表达对友人的送别和期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的期许与骄傲。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描绘离别之情的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和民众的深切关怀。开篇即提到“分部设将漕”,明确了诗中所涉及的政治背景,王考功作为官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全诗通过对江东地理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的历史感。
诗中多次出现对自然的描绘,如“阳春脚未到,淑气先流莺”,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也象征着新的希望和开始。这样的对比,增强了离别的感伤与对未来的期盼。通过对兄长的提及,诗人表达了家庭情感与对亲人的关心,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
整首诗用词简练而意蕴深远,展现了魏了翁的文学造诣及其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分部设将漕:指在江东设立漕运,显示出对政治事务的关注。
- 黊旒寄聪明:希望王考功能在新职位上展现聪明才智。
- 直须撼山岳,亡但采畸赢:强调要有雄心壮志,而不是只追求小利。
- 而况江以东,襟淮翼吴荆:描绘江东的地理优势与复杂性。
- 民力九十空,所恃人为城:表达对民生困境的忧虑。
- 南宫辍望郎,方输饷连营:对理想和现实的无奈感受。
- 荧煌鹊锦袍,明日趋遐征:描绘出征的壮丽场面。
- 阳春脚未到,淑气先流莺: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向来嵇中散,仅试薶九京:提及往日的友人,表达对朋友的惦念。
- 阿兄亦未究,有书今在楹:对兄长的期待与关心。
- 驱车踏前轨,若木以为程:比喻行程的稳步推进。
- 千里隔香案,洗目观澄清:表达对远方的思念与追求清明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若木以为程”将行程比作树木,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使其更具韵律感。
- 象征:春天、黄莺等意象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送别与期许,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社会民生的关切,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 江东: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阳春:代表生机与希望的象征。
- 鹊锦袍:象征着荣华与美好前景。
- 兄长:象征着人际关系的温暖与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宫”指的是哪个方面的期望? A. 期望家人
B. 期望朋友
C. 期望国家
D. 期望未来 -
诗中的“荧煌鹊锦袍”描绘出什么样的场景? A. 战争的残酷
B. 出征的壮丽
C. 乡村的宁静
D. 家庭的温暖 -
诗中提到的“阳春脚未到”象征着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过去的遗憾
C. 友人的离去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 《送友人》 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送王考功江东漕》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者均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与期许,但王勃的作品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孤独与追求,而魏了翁的诗则更多关注社会民生与政治责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魏了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