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渠》
时间: 2025-01-01 12:33: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汴渠
作者:石介 〔宋代〕
隋帝荒宴游,厚地刳为沟。
万舸东南行,四海困横流。
义旗举晋阳,锦帆入扬州。
扬州竟不返,京邑为墟丘。
吁哉汴渠水,至今病不瘳。
世言汴水利,我为汴水尤。
利害吾岂知,吾试言其由。
汴水濬且长,汴流渍且遒。
千里泄地气,万世劳人谋。
舳舻相属进,餽运曾无休。
一人奉口复,百姓竭膏油。
民力输公家,斗粟不敢收。
州侯共王都,尺租不敢留。
太仓粟峨峨,冗兵食无羞。
上林钱朽贯,乐官求徘优。
吾欲塞汴水,吾欲坏官舟。
请君简赐予,请君节财求。
王畿方千里,邦国用足周。
尽省转运使,重封富民侯。
天下无移粟,一州食一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隋朝时期的荒唐宴会与奢靡生活,指出了汴渠的开凿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诗中提到,汴水的治理并未给人民带来真正的利益,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诗人感叹汴渠水至今未能治愈民间的疾苦,认为“汴水”虽说有利,但实际上却让人更为痛苦。他希望能封闭汴水,减少官府对民众的剥削,提倡“尽省转运使”,让每个州都能自给自足。
注释
- 荒宴游:形容隋帝的奢侈宴会,荒唐无度。
- 厚地刳为沟:用大地开凿出水沟,指汴渠的开凿。
- 义旗举晋阳:义军在晋阳举起旗帜,表明反抗的决心。
- 锦帆入扬州:形容船只满载而归,象征繁荣与富饶。
- 京邑为墟丘:形容京城的荒凉,形同废墟。
- 舳舻相属进:形容船只成群结队,象征繁忙的运输。
- 斗粟不敢收:指百姓对官府的粮赋感到无奈,不敢拒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石介,宋代诗人,以政治关怀和民生问题为主题,诗风直率,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和民生困苦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汴渠的历史与现状,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思考。
诗歌鉴赏
《汴渠》是石介的一首重要诗作,诗中运用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全诗以隋朝的荒唐盛宴开篇,立刻引起读者的关注。诗人通过“隋帝荒宴游”这一开头,引入对当时社会奢靡现象的批评,进而引出汴渠的开凿,揭示了这一工程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诗中通过对比,展现了“汴水”的治理与民生的困境。尽管汴水被称作“利”,但实际却成了百姓的负担,暴露出官府的贪婪和对民众的压榨。诗人用“千里泄地气,万世劳人谋”来强调汴水的流动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是民众辛苦劳作的无奈。
最后,诗人以“尽省转运使,重封富民侯”呼吁改革,主张减少官府对民众的剥削,提倡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显示了其对民生深切的关怀和期盼。整首诗情感真挚,论述严谨,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隋帝荒宴游,厚地刳为沟:描述隋朝皇帝沉迷于奢华宴会,导致开凿汴渠的荒唐行为。
- 万舸东南行,四海困横流:描绘汴水的航运繁忙,但背后是民众的困境。
- 义旗举晋阳,锦帆入扬州:反映了义军的反抗与经济活动的繁荣,却与百姓困苦形成对比。
- 扬州竟不返,京邑为墟丘:表现扬州的繁华与京城的荒凉形成鲜明对照。
- 吁哉汴渠水,至今病不瘳:感叹汴水治理未能解决民生问题。
- 利害吾岂知,吾试言其由:表达对汴水治理后果的思考与质疑。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荒宴”暗讽统治者的奢靡。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万世劳人谋”,强调了民众的苦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汴渠治理的批判,强调了官府对民众的剥削与压迫,呼吁社会改革,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汴水:象征着经济与民生,既有繁荣的表面,也有深层的剥削。
- 荒宴:代表统治者的奢华与无知。
- 义旗:象征反抗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汴渠》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石介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汴水”主要象征什么?
- A. 自然之美
- B. 经济与民生
- C. 战争与和平
- D. 文化与艺术
-
诗人对官府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崇拜
- B. 批评
- C. 忽视
- D. 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石介与白居易在关注民生问题上有相似之处,白居易的《卖炭翁》同样展现了对底层人民艰难生活的深切同情,但石介的诗更突出对官府的直接批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