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陈履常张公龙潭》
时间: 2025-01-04 09:15: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陈履常张公龙潭
苏轼 〔宋代〕
明经宣城宰,家此百尺澜。
郑公不量力,敢以非意干。
玄黄杂两战,绛青表双蟠。
烈气死强敌,仁心恻饥寒。
精诚祷必赴,苟简求亦难。
萧条麦麰枯,洗荡日月宽。
念子无吏责,十日勤征鞍。
春蔬得雨雪,少助先生盘。
龙不惮往来,而我独宴安。
闭阁默自责,神交清夜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思考和对自身的反省。诗中提到作者在宣城担任官职,面对家乡的水流滔滔,感慨万千。郑公(郑和)在未量力的情况下,妄图进行干预,显示出对局势的误判。两国的厮杀与斗争交错在一起,表面上似乎是平静的,但其实暗潮涌动。烈气使强敌丧命,而仁心却因饥寒而生悲悯。
作者相信真诚的祷告终会得到回应,但即便简求也很难实现。家乡的麦田已经枯萎,日月似乎也被洗净了,给人一种宽广的感觉。想到孩子不受官吏的责难,十天内辛勤地备马行走,春天的菜蔬却因雨雪而得以滋润,似乎有些许帮助于先生的盘中餐。龙(指龙潭)并不惧怕往来的游客,而我却独自享受着安宁。闭门反省,自我责备,神交于夜阑之际。
注释
- 明经: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学位,表明作者的学识。
- 郑公:指郑和,明代著名的航海家。
- 玄黄:指两国的斗争,玄与黄代表不同的阵营。
- 精诚:真诚的心。
- 萧条:形容冷清,荒凉。
- 麦麰:指麦子和麦秆,象征丰收与否。
- 龙潭:一个著名的地方,象征深邃与神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横跨诗、词、文等多个领域,风格独特、深具个性,常以豪放洒脱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担任宣城知县期间,面临国家动荡与个人困境,诗人借助描述自然景象与个人经历,表达对政治、社会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苏轼的《次韵陈履常张公龙潭》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的独到见解。全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对国事、民生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处境的深刻自省。
诗的开头便以“明经宣城宰”引入,表明自己身为官员的身份。接着提到郑公不量力,反映出对时局的批判。诗中“烈气死强敌,仁心恻饥寒”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柔软,展示了诗人的同情心。
“精诚祷必赴,苟简求亦难”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的无奈使得这种期待显得渺小。接下来的“萧条麦麰枯”更是直指民生困苦,象征着国家的衰败与百姓的艰辛。
最后几句,“闭阁默自责,神交清夜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自省,反映了他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与思考,形成了诗歌情感的高潮。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不仅传达了个人情感,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与多重矛盾,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经宣城宰:表明诗人担任地方官职,身份的自我认知。
- 家此百尺澜:描绘自然景观,反映内心感受。
- 郑公不量力:批评他人对局势的误判。
- 敢以非意干:指责对方的鲁莽。
- 玄黄杂两战:形象地描绘战乱状态。
- 绛青表双蟠:色彩的变化,象征复杂局势。
- 烈气死强敌:战争的残酷,强调生死。
- 仁心恻饥寒:表达人道主义的关怀。
- 精诚祷必赴:信仰的力量。
- 苟简求亦难:对未来的无奈感叹。
- 萧条麦麰枯:国家困境的写照。
- 洗荡日月宽:对自然的感慨。
- 念子无吏责:关心家人,反映人情冷暖。
- 十日勤征鞍:辛勤的生活,责任感。
- 春蔬得雨雪:自然的馈赠与庇护。
- 少助先生盘:表达对生活的依赖。
- 龙不惮往来:象征开放与包容。
- 而我独宴安:自省的孤独感。
- 闭阁默自责:内心的反思。
- 神交清夜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烈气”“仁心”对比,彰显战争与人性的两面。
- 对仗:如“精诚祷必赴,苟简求亦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象与人事交织,形成丰富的意象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民众困境的忧虑,以及对自我的反省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心中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经:象征学识与职责。
- 澜:象征自然的浩瀚与变幻。
- 烈气:象征战争的残酷。
- 仁心:象征人性中的善良与同情。
- 龙潭:象征深邃的内心世界与自我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明经”指什么? A. 明亮的经书
B.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学位
C. 明代的科举制度
答案:B -
“烈气死强敌”表现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对战争的厌恶
C. 对胜利的庆祝
答案:B -
诗人最后的感受是什么? A. 满足与安宁
B. 孤独与自责
C. 兴奋与快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登飞来峰》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在对自然的描绘上各有千秋,李白的豪放与苏轼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
- 苏轼的《赤壁赋》与《次韵陈履常张公龙潭》都反映出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但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却大相径庭。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苏轼评传》
- 《中国古典诗词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