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9:22:07

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
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乡村场景。女子轻轻装扮自己,等待心上人到来,门前的篱笆上有几个人在嬉戏。她们的裙子被踩破了。村庄里,老人和孩子们一起收割麦子,乌鸦在天空中飞舞,像是在比赛。傍晚时分,路上遇到一个醉汉,正躺在黄昏的光影中。

注释:

  • 旋抹红妆:旋即涂抹上红妆,指女子打扮。
  • 使君:指爱人或心上人。
  • 棘篱门:用荆棘编成的篱笆门,意在体现乡村的自然气息。
  • 茜罗裙:红色的裙子,代表女性的美丽。
  • 扶携:搀扶、带领。
  • 麦社:收割麦子的场所。
  • 乌鸢:乌鸦,象征乡村的自然环境。
  • 醉叟:醉酒的老人,表现乡村生活的闲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词作品以情感真挚、语言清新、意境深邃而闻名,常常描写山水、民俗以及个人的生活感受。

创作背景:这首《浣溪沙》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乡村美好景象的赞美。在经历了政治波折和人生坎坷后,苏轼在诗中寻找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浣溪沙 其二》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词,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观察和敏锐感受。词的开头通过“旋抹红妆”体现了女子的娇美形象,带着期待的心情,生动地表现出一种温柔与羞涩的情感。接着通过“棘篱门”引入场景,进一步强调了乡村的自然与质朴。

“相挨踏破茜罗裙”一语,既描绘了嬉戏的场景,也暗示了生活的简单与真实。老人与孩子们共同参与收割,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团结与和谐,形成了一幅平和的田园画面。最后一句“道逢醉叟卧黄昏”则将情景引向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醉汉的形象似乎象征着对生活的随性与洒脱。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蕴含着对人情、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流露出一种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旋抹红妆看使君:女子打扮自己,期待爱人到来,表现出一种期待和美好情感。
  2. 三三五五棘篱门:描绘了几个人在篱笆门前嬉戏的景象,生动而真实。
  3. 相挨踏破茜罗裙:在嬉戏中裙子被踩破,体现了生活的自然与真实。
  4. 老幼扶携收麦社:老人和孩子们一起收割,展现了乡村的和谐与团结。
  5. 乌鸢翔舞赛神村:乌鸦飞舞,增添了乡村生动的气息。
  6. 道逢醉叟卧黄昏:描绘了悠闲的生活状态,醉汉的形象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随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三三五五”和“老幼扶携”,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意象如“乌鸦”、“黄昏”,增加了诗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 拟人:让自然景象如乌鸦具有人情味,增强了生活气息。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苏轼的生活哲学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红妆:象征女性的美丽与期待。
  2. 棘篱门:体现乡村的自然与质朴。
  3. 茜罗裙:代表女性的娇柔与生活的真实。
  4. 老幼:象征家庭和睦与社会的和谐。
  5. 乌鸦:自然的生灵,增添了乡村的生动气息。
  6. 醉叟:反映出生活的随性与悠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以下哪一句描绘了女性的打扮?

    • A. 老幼扶携收麦社
    • B. 旋抹红妆看使君
    • C. 乌鸢翔舞赛神村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茜罗裙”象征着__

  3.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场景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对/错)

答案:

  1. B
  2. 女性的美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展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情感的表达,前者更侧重于乡村的自然景象,而后者则表现了女性的内心情感与生活境遇。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