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文与可墨竹(并叙)》
时间: 2025-01-14 23:01:53意思解释
书文与可墨竹(并叙)
原文展示:
亡友文与可有四绝,诗一,楚词二,草书三,画四。与可尝云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既没七年,睹其遗迹,而作是诗。笔与子皆逝,诗今谁为新。空遗运斤质,却吊断弦人。
白话文翻译:
我的亡友文与可有四种绝技:一首诗,两首楚辞,三幅草书,四幅画。他曾经说过,世上没有真正理解他的人,只有你,子瞻,见过他,才明白他的妙处。如今他已经去世七年,看到他的遗迹,我写下了这首诗。书法和他都已逝去,如今还有谁能再创作新作呢?只剩下那把运斤的刀,却在为断弦之人而悲叹。
注释:
- 文与可:指文与可,唐代著名书法家。
- 四绝:指诗、词、书法、绘画四种艺术成就。
- 子瞻:苏轼自称,表明对亡友的亲密感情。
- 运斤:运斤刀,古代一种用来切割的工具,引申为书法的技巧。
典故解析:
- 楚词:指屈原的《离骚》等楚辞,象征着高雅的文学成就。
- 断弦:比喻失去才能或艺术,表现对文与可的怀念与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多反映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对亡友文与可的怀念之中,表达了对友人的钦佩与对艺术的追思。文与可的逝去令苏轼感到无比遗憾,作品深刻地反映了艺术的无常与友谊的珍贵。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缅怀亡友文与可,展现了苏轼对艺术与友谊的深刻思考。文与可的绝技不仅包括诗词和书法,还涵盖了绘画,体现了文人多才多艺的传统。他在世时,苏轼便深感文与可的才华,认为世上无知他者,只有自己能理解其妙处。七年后的回首,既是一种怀念,也是一种悲叹,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及对艺术生命的感慨。
诗中“笔与子皆逝,诗今谁为新”一句,深刻地反映了艺术创作的难度与孤独感。随着朋友的离去,艺术的传承似乎也遇到了阻碍,留下的只有空遗之叹。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友人的哀悼,又有对艺术的不屈追求,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亡友文与可有四绝:介绍亡友的艺术成就。
- 诗一,楚词二,草书三,画四:详细列举文与可的四项才能。
- 与可尝云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阐述文与可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与对苏轼的认可。
- 既没七年,睹其遗迹,而作是诗:表明时光流逝与对友的追忆。
- 笔与子皆逝,诗今谁为新:感慨朋友与艺术的消逝。
- 空遗运斤质,却吊断弦人:表达对艺术失落的惋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诗一,楚词二”,展现出工整的结构。
- 比喻:将艺术创作比作断弦,表现失落感。
- 反复:通过对“逝”的重复,强调失去的悲痛。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及对艺术传承的思考,表达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敬仰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墨竹:象征文人与艺术,表现出清雅与生机。
- 断弦:象征失去的艺术,表达对朋友与艺术的惋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文与可的四绝中,不包括哪一项? a) 诗
b) 书法
c) 音乐
d) 画 -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子瞻”是指谁? a) 文与可
b) 自己
c) 陆游
d) 杜甫 -
诗中“笔与子皆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谊的珍惜
b) 对艺术的无奈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生活的快乐
答案:
- c) 音乐
- b) 自己
- b) 对艺术的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终南山》
诗词对比:
- 苏轼的《书文与可墨竹》与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同样呈现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但风格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苏轼更显深沉与哲思,而李白则更为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苏轼评传》
- 《宋代诗词选》
-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