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登舟午睡》

时间: 2025-01-04 11:45:50

午思昏昏不肯醒,倦投竹枕睡难成。

晓然有梦疑非梦,听得人声及水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午思昏昏不肯醒,
倦投竹枕睡难成。
晓然有梦疑非梦,
听得人声及水声。

白话文翻译:

午后思绪昏沉,不愿醒来,
倦意沉沉,投身竹枕,难以安睡。
隐约似有梦境,却又怀疑这是否为梦,
听见人声和水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昏昏:昏沉,指精神状态模糊或困倦。
  • :疲倦,感到困乏。
  • 竹枕:竹制的枕头,古代常用的枕头材料。
  • 晓然:隐约感到,似乎。
  • :怀疑,不确定。
  • 人声及水声:指听见的人声和水流声。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午后昏沉的状态,常见于文人雅士在闲暇时的生活情景。水声和人声的结合,可能象征着生活的气息和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中常见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士人生活的闲适状态。午后的小憩,既是对日常生活的放松,也是对自然与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

诗歌鉴赏:

《三衢登舟午睡》是一首描绘午后疲倦与梦境交织的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一个普遍的情感体验:在午后的阳光下,身心的疲惫感使人无法清醒,甚至在梦与醒之间徘徊。开头两句“午思昏昏不肯醒,倦投竹枕睡难成”,通过对“昏昏”和“倦”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困顿的状态,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安静时光的珍惜。

接下来的“晓然有梦疑非梦”,则是将思绪从现实带入梦境,梦境的模糊与不确定性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仿佛在说,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最后一句“听得人声及水声”,通过外界的声音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环境连接起来,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带出生活的气息。

整首诗的意境悠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宁静时光的向往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午思昏昏不肯醒:午后思绪模糊,精神沉醉,表示对现实的逃避。
  2. 倦投竹枕睡难成:因疲倦而躺下,试图入睡,但难以实现,表现出诗人的无奈。
  3. 晓然有梦疑非梦:隐约感到在梦中,但又对梦的真实性感到怀疑,体现了内心的挣扎。
  4. 听得人声及水声:外界的声音打断了内心的宁静,暗示生活的喧嚣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对比:梦与醒、倦与清醒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层次。
  • 拟人:将“梦”拟人化,表现出对梦境的探求和怀疑。
  • 意象:竹枕、水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轻松且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午后小憩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揭示了内心对于现实与梦境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午后:象征着休闲与放松的时光。
  • 竹枕:象征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简朴而自然。
  • 人声与水声:象征生活的气息,表现人与自然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昏昏”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清醒
    • B. 模糊
    • C. 兴奋
  2.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声音是哪个?

    • A. 风声
    • B. 人声和水声
    • C. 鸟鸣声
  3. 诗人对梦的态度是?

    • A. 绝对相信
    • B. 怀疑
    • C. 完全忽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杨万里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日常生活,而李白则是通过酒与月的意象来表达豪放与孤独的情感。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