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上湖》

时间: 2025-01-04 11:46:51

上湖名是实全非,只合松江鴈骛池。

若与五湖通谱系,澹台湖弟太湖儿。

意思解释

过上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原文展示:

上湖名是实全非,只合松江鴈骛池。
若与五湖通谱系,澹台湖弟太湖儿。

白话文翻译:

这座上湖的名字实在是名不符实,实际上只适合与松江的雁荡池相提并论。如果与五湖相联系的话,那么澹台湖就像是太湖的弟弟。

注释:

  • 上湖:指的是此地的湖泊。
  • 松江:指位于今天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以水乡著称。
  • 鴈骛池:即雁荡池,是松江地区的一处著名湖泊。
  • 五湖:泛指中国的五大湖泊。
  • 澹台湖:指的是一个著名的湖泊,与太湖并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生活中的细节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万里游览上湖时,因其湖泊景色与松江的鴈骛池相似而生发的感慨,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地名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过上湖》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湖泊的独特见解与个人情感。开头的“上湖名是实全非”直接点出湖泊名称与实际情况的不符,反映出一种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接着,他将上湖与松江的雁荡池相比较,展示了他对两者景致相似的认知,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诗中用“若与五湖通谱系”来延伸对湖泊的讨论,显示出杨万里对湖泊之间关系的认识。他以澹台湖为例,进一步丰富了诗的意境,暗示了湖泊之间有着深厚的文化与自然联系。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语调中,流露出诗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湖名是实全非:直言上湖的名字与实质不符,暗示对地名的不满。
  2. 只合松江鴈骛池:比较上湖与松江的雁荡池,强调二者的相似性。
  3. 若与五湖通谱系:引入五湖这一概念,拓宽了视野。
  4. 澹台湖弟太湖儿:以澹台湖与太湖作比,展示了湖泊间的亲缘关系。

修辞手法:

  • 对比:将上湖与雁荡池、澹台湖与太湖进行比较,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 拟人:将湖泊之间的关系比作兄弟,赋予自然景观以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湖泊的比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地方文化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命名与实质不符现象的批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泊:象征着自然之美与文化的传承。
  • 松江:代表着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
  • 雁荡池、澹台湖、太湖:都是自然景观的代表,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过上湖》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杨万里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上湖与哪个池塘相比较?

    • A. 太湖
    • B. 鴈骛池
    • C. 澹台湖
    • D. 西湖
  3. 诗中提到的“五湖”指的是什么?

    • A. 五个湖泊
    • B. 五个国家
    • C. 五种鱼
    • D. 五个季节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山水景色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过上湖》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前者更侧重于地域文化的思考,而后者则强调个人的游历体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