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虞姬》
时间: 2025-01-01 16:20: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虞姬
作者: 周贻繁 〔清代〕
痛隐千秋,分争处谁为故国。
论往事残民背约,入关先失。
玉斗谋成隆准志,楚歌声尽重瞳力。
最堪怜天意屈英雄,真无术。
江东地,难栖息。
樽前舞,徒凄恻。
记当年神勇,只今空惜。
铁甲寒沾豪杰泪,吴钩利送倾城色。
叹从容一死纵酬恩,悲何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隐痛已经延续了千年,争斗的地方谁才是故国。
谈论往昔,人们对残民的背叛,入关时失去了先机。
玉斗的谋划使得隆准的志向得以实现,楚歌声中英雄的目光也已黯淡。
最令人心痛的是,天意屈辱了英雄,真是无可奈何。
在江东这片土地上,难以安身。
酒杯前的舞蹈,徒然显得凄凉。
记得当年英勇的神态,现如今只剩下惋惜。
铁甲上沾染了豪杰的泪水,吴钩剑光映照着倾城的美色。
叹息着从容赴死也可以报恩,但悲伤又到了何种极点。
注释
字词注释:
- 痛隐:痛苦的隐忍。
- 分争:争斗、纷争。
- 故国:故乡,祖国。
- 残民:被战争摧残的百姓。
- 入关:指历史上某些事件中,北方势力入侵南方的事件。
- 玉斗:比喻谋划、计划。
- 楚歌:楚国的悲歌,象征失落和悲哀。
- 重瞳:比喻眼神中的英勇力。
- 天意:命运的安排。
- 江东:指东吴地区,历史上著名的战场。
- 樽前舞:酒席前的舞蹈。
- 铁甲:战士的铠甲,象征着英雄的战斗。
- 吴钩:指吴国的剑,象征着美丽和危险。
典故解析:
- “楚歌”出自《史记》,指的是项羽在乌江自刎前听到楚国的歌声,感到悲伤。
- “入关”一般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战役,如明清之际的历史变迁。
- “江东”与“吴钩”则与三国历史密切相关,表现了对英雄的追忆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贻繁,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以抒情见长,常关注历史和社会现实。其作品往往充满感慨,情感深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故国、英雄的痛惜之情,反映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深刻关联。
诗歌鉴赏
《满江红 虞姬》是一首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诗歌,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过往英雄的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开篇以“痛隐千秋”引入,展示了对历史的痛苦反思,接下来的“分争处谁为故国”则是在探讨历史纷争中的身份认同,隐含着对国家分裂的无奈。
诗中提及“论往事残民背约”,这是对历史的拷问,暗示着在权力斗争中,普通百姓的苦难被忽视。接着“玉斗谋成隆准志,楚歌声尽重瞳力”,通过楚歌的意象,表达了英雄在历史洪流中无力回天的感慨,令人心痛。
最后几句的“江东地,难栖息”以及“樽前舞,徒凄恻”则是对当下的无奈与失落的直接表达,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无力感与对英雄末路的惋惜。整首诗在抒发情感时,充分运用了对比与象征的手法,使得情感更加深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痛隐千秋”: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痛苦的隐忍。
- “分争处谁为故国”:反映了在纷争中对故国的迷茫和无奈。
- “论往事残民背约”:对历史的追溯,揭示了对百姓的背叛。
- “入关先失”:预示着历史的失落与遗憾。
- “玉斗谋成隆准志”:展现了英雄志向的实现与希望的破灭。
- “楚歌声尽重瞳力”:英雄的力量在楚歌声中黯淡无光。
- “最堪怜天意屈英雄,真无术”:对命运的无奈与对英雄的同情。
- “江东地,难栖息”:对江东这一历史名地的失落感。
- “樽前舞,徒凄恻”:酒席上的舞蹈反衬出悲凉。
- “记当年神勇,只今空惜”:对往昔英勇的追忆与现状的惋惜。
- “铁甲寒沾豪杰泪”:英雄的泪水沾湿了铠甲,象征着战斗的悲壮。
- “吴钩利送倾城色”:吴钩映照出美丽与悲剧的交织。
- “叹从容一死纵酬恩,悲何极”:表达了对英雄最终命运的悲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东地”象征着历史与家国情怀的结合。
- 拟人:如“天意屈英雄”,赋予天意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形成强烈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体现了对英雄的敬意与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情感深邃且引人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痛隐:痛苦的隐忍,象征对过往的深切反思。
- 故国:故乡,承载着情感与历史。
- 楚歌:悲伤的象征,折射出英雄的失落。
- 铁甲:代表战斗与豪杰,象征着力量与悲壮。
- 吴钩:美与危险的结合,反映出对美好但又短暂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楚歌”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悲伤 C. 忍耐 -
“铁甲寒沾豪杰泪”中的“铁甲”象征着什么?
A. 美丽 B. 战斗与英雄 C. 家乡 -
本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乐观 B. 悲伤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虞美人》李煜
- 《满江红》岳飞
诗词对比:
- 《虞美人》的伤感与《满江红》的历史厚重感形成对比,前者更显柔情,而后者则是对英雄与历史的深沉思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者都在追溯过往,却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和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