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四 丁未夏泖,滨人剖蚌得径寸大珠,赋此纪异》
时间: 2024-12-29 19:58: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其四 丁未夏泖,滨人剖蚌得径寸大珠,赋此纪异
作者:董俞 〔清代〕
三泖凄凉,忽变作珠池璀璨。岂果有孟尝廉吏,夜光复焕。
何处忽收鲛客泪,谁人敢把骊龙探。看荧荧火齐掌中圆。
非常玩。赤水曲,昆仑岸。象罔索,离朱瞰。
怪江干夜夜,蟾辉同烂。金错剖来胎似玉,晶盘擎出光微绀。
似匹夫怀宝罪何辞,还堪叹。
白话文翻译
在这荒凉的三泖之地,忽然变成了璀璨的珠池。难道真有像孟尝这样清白的官吏,让夜光再度焕发?
哪里能收集到鲛人的眼泪,谁敢去探寻骊龙的秘密?看那火光在掌中圆圆的闪烁,真是非凡的玩意儿。
赤水曲旁,昆仑山的岸边,象罔索,离朱瞰,似乎在奇怪江边夜夜的月光同样灿烂。
金色的贝壳被剖开,里面的胎儿如同玉石,晶莹的盘子托起微微蓝色的光芒。
像个普通人怀着宝物,罪责又何以辩解,令人感叹不已。
注释
- 三泖:指水域,可能特指某个区域。
- 孟尝:指孟尝君,历史上著名的清白之士。
- 鲛客:传说中的鲛人,能泣珠,眼泪能化为珍珠。
- 骊龙:传说中的龙,象征神秘与珍贵。
- 荧荧火:指点点闪烁的光亮,可能象征珍贵的事物。
- 赤水曲:指赤水河的曲折水道。
- 昆仑岸:指昆仑山的边缘,寓意高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俞,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诗歌作品见称,风格多样,常表现出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丁未年夏季,因在泖边观察到剖蚌得珠的奇遇而赋诗,寄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感叹。
诗歌鉴赏
董俞的《满江红 其四》借助珠池的奇观,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开篇描绘的“珠池璀璨”,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性光辉的寄托。孟尝君的提及,表明诗人对高洁品德的向往,暗示着在世俗的纷扰中,依然有清白与光亮存在的可能。
接下来的描写如“鲛客泪”与“骊龙探”,通过传说中的元素,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未知的探求与渴望。而“赤水曲,昆仑岸”则带有地域性的描写,呈现出广袤的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种辽阔与悠远。
最后,诗的结尾部分,“似匹夫怀宝罪何辞”,让人思考美好与罪责的关系,表达了人类对珍贵事物既渴望又矛盾的心情,令人深思。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性的探讨,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深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泖凄凉,忽变作珠池璀璨:描绘了荒凉的泖边突然变得光辉灿烂,象征美好事物的突现。
- 岂果有孟尝廉吏,夜光复焕:引入孟尝君这一历史人物,强调清白高尚的理想。
- 何处忽收鲛客泪,谁人敢把骊龙探:鲛人和骊龙象征珍贵的事物,表现对美好与珍稀的向往。
- 看荧荧火齐掌中圆:火光闪烁,象征着珍贵的存在。
- 赤水曲,昆仑岸:地理描写,增强诗的意境。
- 怪江干夜夜,蟾辉同烂:月光与水面相映,展现夜晚的美丽。
- 金错剖来胎似玉,晶盘擎出光微绀:细腻的描绘,展现珍珠的美丽。
- 似匹夫怀宝罪何辞,还堪叹:对人性与美好事物的思考,表达感叹。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比喻(“金错剖来胎似玉”)和拟人(“何处忽收鲛客泪”)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与画面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美好与对清白理想的向往,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与珍贵的追求,以及对人性光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珠池:象征美好与珍贵。
- 鲛客泪:象征稀有与珍贵。
- 骊龙:象征神秘与不可捉摸。
- 荧火:象征闪烁与光明。
- 赤水曲、昆仑岸:象征辽阔与高远的自然景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鲛客”指的是哪个传说中的生物?
- A. 鲸鱼
- B. 鲛人
- C. 龟
- D. 龙
-
“金错剖来胎似玉”这句中的“胎”指的是什么?
- A. 珍珠的外壳
- B. 珍珠的内部
- C. 珍珠的颜色
- D. 珍珠的形态
-
诗中提到的“赤水曲”是指什么?
- A. 一条河流
- B. 一种动物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乐器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孟郊《登科后》:同样表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但重点在个人的奋斗与理想。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主题更为广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