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时间: 2025-01-14 14:38:31

落花飞絮。

杳杳天涯人甚处。

欲寄相思。

春尽衡阳雁渐稀。

离肠泪眼。

肠断泪痕流不断。

明月西楼。

一曲阑干一倍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落花飞絮。杳杳天涯人甚处。
欲寄相思。春尽衡阳雁渐稀。
离肠泪眼。肠断泪痕流不断。
明月西楼。一曲阑干一倍愁。

白话文翻译:

落花和飞舞的絮状物,
在遥远的天涯,亲人究竟在哪里?
我想寄托我的思念,
春天已尽,衡阳的雁也逐渐稀少。
心中离愁和泪眼交织,
肠断的痛苦,泪痕流淌不断。
明月高挂在西楼,
在这阑干之上,愁苦加倍。

注释:

字词注释:

  • 杳杳:深远、遥远的样子。
  • 欲寄相思:想要寄托相思之情。
  • 衡阳:地名,指湖南省的衡阳,古时被认为是雁南飞的地方。
  • 离肠泪眼:形容因离别而心肠断裂,泪水盈眶。
  • 明月西楼:夜晚的明月照耀着西楼,营造出思念的氛围。

典故解析:

  • 衡阳雁:指候鸟,春天南飞,秋天北归,象征离别与思念。雁的归去暗示春天的结束和离愁的加深。
  • 阑干:指楼台的栏杆,常用来表现思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夫人,宋代女词人,其作品多表达女性的情感与思念,风格细腻而含蓄。她的诗歌往往融入个人情感和社会背景,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个人经历或社会变迁中,表现了对离别和思念的深刻感受,反映出当时女性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与复杂。

诗歌鉴赏:

这首《减字木兰花》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将离别与思念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的“落花飞絮”便为整首诗定下了愁绪的基调,落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而飞絮则暗示了无常与迷茫。接下来的“杳杳天涯人甚处”进一步加深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渗透着孤独与无奈。诗中“欲寄相思”一句,表现出一种迫切的情感需求,似乎在呼唤着彼此的联系。

诗的中段“春尽衡阳雁渐稀”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隐喻情感的流逝与离别的加深。衡阳的雁,既是南飞又是北归的象征,反映了时间的推移和生命的无常。最后部分“明月西楼,一曲阑干一倍愁”则在明月的映照下,表达了愁苦的加深。在孤独的楼上,阑干不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情感的寄托,愁苦在此得到了升华。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表现了离愁别绪中那种难以言表的痛楚与思念,展现了魏夫人细腻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花飞絮:表达春天的凋零,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
  2. 杳杳天涯人甚处:表现对远方人的思念与无奈。
  3. 欲寄相思:渴望传达思念之情。
  4. 春尽衡阳雁渐稀:通过自然现象反映情感的流逝。
  5. 离肠泪眼:离别带来的心痛与泪水。
  6. 肠断泪痕流不断:痛苦无法停止,泪水不断流淌。
  7. 明月西楼:孤独的环境中,明月成为情感的伴随者。
  8. 一曲阑干一倍愁:阑干成为愁苦的象征,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落花”和“飞絮”比喻生命的无常与情感的脆弱。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情感共鸣。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女性在情感体验上的细腻与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好的逝去。
  • 飞絮:表达无常与漂泊的感受。
  • 明月:象征思念与孤独,承载着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落花飞絮”中“飞絮”象征什么?

    • A. 无常
    • B. 美好
    • C. 离别
  2. 诗中提到的“衡阳”主要代表什么?

    • A. 地名
    • B. 思念
    • C. 自然
  3. “明月西楼”中的“明月”在诗中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忧愁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减字木兰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深刻的思念之情,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与情感的结合,后者则在细腻的日常生活中表现情感。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
  2.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3.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