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宿觉庵
作者: 徐照(宋代)
雨过山庵树色鲜,
江城四月尚衣绵。
本来行饭尝新茗,
又得凭栏看插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山庵的清新景色,四月的江城依然穿着绵衣。原本是来这里吃饭品尝新茶,没想到还得以栏杆为依靠,欣赏到田间插秧的美丽景象。
注释
- 山庵:山中的寺庙。
- 树色鲜:雨过后树木的颜色显得特别鲜艳。
- 江城:指江边的城市,这里特指诗人所处的环境。
- 衣绵:指春天时节,天气还较凉,衣服多用绵织物。
- 行饭:吃饭的意思,这里特指在庵中用餐。
- 新茗:新鲜的茶叶。
- 凭栏:靠在栏杆上,表示一边欣赏风景。
- 插田:指农田中插秧的场景。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描绘江南春天的景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对自然的热爱。江南水乡的插秧场景,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描写,象征着春耕与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照,字子熙,号觉庵,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农田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春季,反映了诗人在江南旅行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诗歌鉴赏
《登宿觉庵》是一首典型的描绘江南春日景象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诗的开头“雨过山庵树色鲜”,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出雨后山庵的清新气息,树木的颜色更加鲜艳,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接着提到“江城四月尚衣绵”,则以特定的季节感和气候特征,传达出江南春天的温暖与湿润,同时也暗示了春天的短暂与多变。
接下来的两句“本来行饭尝新茗,又得凭栏看插田”,则将诗人的实际生活体验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达了他在此时此地的愉悦心情。吃饭品茶是放松心情的方式,而“凭栏看插田”则代表着对农田劳作的关注与赞美,突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过山庵树色鲜:雨水滋润后,山庵中的树木显得特别鲜艳,传达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
- 江城四月尚衣绵:在四月的江城,天气依然寒冷,仍然穿着绵衣,体现出江南春寒的特征。
- 本来行饭尝新茗:原本是来这里吃饭,品尝新茶,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 又得凭栏看插田:意外地在这里欣赏到田间插秧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田生活的喜爱。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树色鲜”和“尚衣绵”的对比,突显了春天的生机与天气的寒冷。
- 细腻的描写: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 意象交融:自然景象与个人生活相结合,形成和谐的意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追求闲适生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着生命与生机,滋润万物。
- 树色鲜:代表自然的美丽与活力。
- 江城:指代生活环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
- 插田: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雨过山庵”的景象主要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哀伤
B. 清新
C. 疲惫 -
“江城四月尚衣绵”中“尚衣绵”指的是什么季节? A. 夏季
B. 春季
C. 冬季 -
诗人来庵中原本是为了做什么? A. 旅游
B. 吃饭尝新茗
C. 参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徐照《登宿觉庵》 vs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登宿觉庵》更侧重于生活的闲适和田园的生机,而《赋得古原草送别》则表现了对故人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