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奭公宿和其韵》

时间: 2025-01-17 09:33:17

枯株围古寺,长觉夜寒增。

坐听风吹雪,吟移佛照灯。

灰沉麟骨碎,茶沸蟹涎凝。

何计从师老,生涯若履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枯株围古寺,长觉夜寒增。
坐听风吹雪,吟移佛照灯。
灰沉麟骨碎,茶沸蟹涎凝。
何计从师老,生涯若履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古老的寺庙被枯树环绕,寒气在漫漫长夜中愈发明显。我坐在这里听着风吹雪落的声音,吟诗时佛灯的光影在移动。炉中的灰烬沉积,仿佛像是碎裂的麟骨;茶水已经沸腾,蟹的涎液也开始凝固。对于如何从师学习,我感到无计可施,人生就像在冰面上行走一样艰难。

注释:

  • 枯株:枯死的树木,暗示孤寂和寒冷。
  • 古寺:古老的寺庙,代表宁静与孤独。
  • 风吹雪:形象地描绘了寒冷的冬夜。
  • 吟移佛照灯:吟诗的同时,佛前的灯光摇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 灰沉麟骨碎:灰烬沉积,形象地表现出岁月的无情与物质的消亡。
  • 茶沸蟹涎凝:茶水沸腾,蟹的涎液凝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常。
  • 从师老:向师学习,表明对人生和学习的迷茫。
  • 履冰:比喻生活的艰难与不稳定。

典故解析:

“从师老”可理解为在求学之路上感到无助,反映了诗人对年老后学习无果的感慨。诗中提到的“茶沸”与“蟹涎”也可以看作是生活琐事的象征,提醒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深刻的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生年不详—约1086年),字子长,号止庵,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风格清新、情感细腻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与当时的文人相互辉映。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一个寒冷的冬夜,诗人或许是在寺庙中静思,感受到自然的寒意与人生的孤独。诗中表现出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寒冷的冬夜为背景,通过枯树、古寺、风雪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而静谧的氛围。诗人坐在寺庙中,听着风吹雪落的声音,仿佛置身于一个超然的境界,心中却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尤其是“何计从师老,生涯若履冰”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与无奈。生活的艰难与学习的困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整首诗在清冷的氛围中透出一种深邃的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第一句(枯株围古寺):以“枯株”暗示生命的枯竭与孤独,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第二句(长觉夜寒增):通过“长觉”展示出时间的延续,寒冷的感觉愈发强烈。
  • 第三句(坐听风吹雪):静坐于此,听风与雪的声音,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 第四句(吟移佛照灯):吟诗时,佛灯的光影摇曳,暗示着诗人与佛教的内在联系。
  • 第五句(灰沉麟骨碎):通过比喻表达对生命脆弱与无常的感慨,暗示着物质的消亡。
  • 第六句(茶沸蟹涎凝):茶水沸腾和蟹的涎液凝固,象征生活中琐事的平淡与无常。
  • 第七句(何计从师老):对人生及学习的迷茫,展现出对未来的无助感。
  • 第八句(生涯若履冰):比喻生活如履薄冰,表达生活的不易与艰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生涯若履冰”,形象地比喻人生的艰难。
  • 拟人:风与雪的声音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各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在孤独的环境中对人生的思考与迷茫。通过对寒冷夜晚的描绘,反映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未来的无助。

意象分析:

  • 古寺:象征着宁静与孤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 枯株:代表生命的枯竭与岁月的流逝。
  • 风吹雪:暗示着自然的冷酷与生活的无常。
  • 佛灯:象征着智慧与觉悟,提供内心的光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何计从师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学习的渴望
    B. 对人生的无助感
    C. 对师傅的尊敬

  2. 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是: A. 春天的花园
    B. 寒冷的冬夜
    C. 炎热的夏天

  3. “生涯若履冰”中的“履冰”比喻了什么? A. 生活的艰难
    B. 生活的美好
    C. 生活的简单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1. 徐照《访奭公宿和其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表现了对生命的感慨,但前者更为沉重,后者则更多地表达离别之情与对自然的热爱。
  2. 徐照王维的诗歌都蕴含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徐照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人生的无常,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