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林下鸣鸠坼晴杏,
田间水漫春溶溶。
使君固自足风美,
时傍青山去问农。
白话文翻译:
在林下,鸠鸟在晴空中鸣叫,杏花正盛开;
田野间,春水漫溢,温润而安详。
使君(指地方官)自然是风采卓然,
时常在青山旁去询问农民的情况。
注释:
- 鸣鸠:指鸠鸟,鸣叫的声音清脆悦耳。
- 坼:开裂,形容杏花盛开的样子。
- 春溶溶:形容春水缓缓流淌,生机勃勃的样子。
- 使君:古代对地方官员的称谓。
- 足风美:形容官员的风采和品德。
- 傍青山:指在青山附近。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使君”是对当时地方官员的尊称,反映了士人与官员之间的关系。诗中描绘的农田与自然景色,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反映出诗人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农民的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号云溪,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和古体诗。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贴近生活著称,尤其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情世态的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梅尧臣担任官职期间,正值春季,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农田与农人的关心,体现了他作为官员的责任感与对乡土的热爱。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和永叔琅琊山六咏其三班春亭》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首句“林下鸣鸠坼晴杏”,以鸣鸠与杏花的意象,营造出春日的宁静与和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机的敏感与欣赏。紧接着“田间水漫春溶溶”,则描绘了田间水流淌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丰盈与富饶,给人以安宁与舒适之感。
后两句“使君固自足风美,时傍青山去问农”,诗人不仅描绘自然景色,还将目光投向社会,关注农民的生活,表现了对民生的关怀。通过“使君”这一角色,诗人传达出对地方官员应有作为的期待,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关怀之情。
整首诗清新自然,生动形象,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情的关注,展现了梅尧臣细腻的观察力与深厚的情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典雅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下鸣鸠坼晴杏:描绘春天的场景,鸠鸟在林间鸣叫,杏花正盛开,生动展现了春天的活力。
- 田间水漫春溶溶:春水在田间流淌,水波荡漾,展现出春日的温暖与生机。
- 使君固自足风美:地方官员因其品德与风采而自足,表现出对治理的自信。
- 时傍青山去问农:时常在青山旁询问农民,体现出对民生的关心与责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结合,表达诗人对春的热爱。
- 拟人:通过“鸣鸠”与“水漫”的描绘,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农田与农民生活的关心,展现了诗人作为官员的责任感与对社会的关怀,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农业与民生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鸠:象征和谐、安宁的生活。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也是农耕的季节。
- 青山:象征稳定与长久,是自然的依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使君”指的是谁?
- A. 农民
- B. 地方官员
- C. 商人
-
“田间水漫春溶溶”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秋天
- B. 冬天
- C. 春天
-
诗中提到的“鸣鸠”象征了什么?
- A. 战争
- B. 和谐
- C. 哀伤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比较梅尧臣与王维的作品,梅尧臣的诗更注重社会关怀,而王维则更偏向于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梅尧臣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