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白门写怀用高季迪韵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4 13:12:12

得归虽喜未忘悲,梦里愁惊在别离。

尚短柳如新折后,已残梅似半开时。

江雷殷夜虫蛇早,山雨崇朝蛱蝶迟。

制取乌纱笼白发,免教春色笑人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日白门写怀用高季迪韵五首 其一
得归虽喜未忘悲,梦里愁惊在别离。
尚短柳如新折后,已残梅似半开时。
江雷殷夜虫蛇早,山雨崇朝蛱蝶迟。
制取乌纱笼白发,免教春色笑人衰。

白话文翻译:

虽然回家让我感到高兴,但心中却依然忘不了悲伤,梦中常常被离别的愁苦惊醒。柳树尚且短小,仿佛刚刚折断,梅花却已经凋零得像是半开的时候。江边雷声轰鸣,夜里虫蛇早已苏醒,山里雨势渐强,早晨的蝴蝶却仍然迟迟不飞。为了遮掩白发,我想做一顶黑色的乌纱帽,免得春色嘲笑我的衰老。

注释:

  • 得归:指回到故乡,归心似箭。
  • 梦里愁惊:在梦中被愁苦惊醒,表现出对离别的深刻感受。
  • 尚短柳如新折后:柳树还很短小,像是刚刚被折断,暗示时光的流逝。
  • 已残梅似半开时:梅花已经凋零,像是半开的状态,象征着生命的脆弱。
  • 江雷殷夜虫蛇早:江边雷声隆隆,夜里虫蛇已经苏醒,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山雨崇朝蛱蝶迟:山中雨势渐强,早晨的蝴蝶还不飞舞,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制取乌纱笼白发:想要做一顶遮掩白发的乌纱帽,表达对衰老的无奈和不甘。
  • 免教春色笑人衰:不想让春天的美好嘲笑自己的衰老,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明代诗人,生于嘉靖时期,字仲明,号天池,晚号静斋,著有《天池集》。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擅长描写春日、山水等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日时节,诗人回到故乡,虽然感到高兴,但心中却充满了对离别的惆怅。诗中流露出对时间流逝、衰老的无奈与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心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的复杂情感。开篇的“得归虽喜未忘悲”,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喜悦与内心的悲伤交织的情感。这里的“悲”并非因归乡而生,而是对离别的追忆,恰如春日的温暖下暗藏着的阴霾。

接下来的描写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内心的感受。“尚短柳如新折后,已残梅似半开时”,诗人借柳与梅的对比,表现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新折的柳尚未成长,而残梅则暗示着过往的美好已然凋零,象征着青春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

诗中“江雷殷夜虫蛇早,山雨崇朝蛱蝶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春天的生机与时间的流逝。江边的雷声与虫蛇的苏醒,显示出春天的来临,而山雨中的蛱蝶迟迟未飞,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时光。

最后的“制取乌纱笼白发,免教春色笑人衰”,更是将主题推向高潮。诗人希望通过乌纱帽来遮掩白发,反映了对衰老的不甘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得归虽喜未忘悲:归乡的喜悦中掺杂着对离别的忧伤。
  • 梦里愁惊在别离:即使在梦中也被离别的愁苦所惊醒。
  • 尚短柳如新折后:柳树还很短小,象征着生命的脆弱。
  • 已残梅似半开时:梅花凋零,暗示时间的流逝。
  • 江雷殷夜虫蛇早:自然界的复苏与生命的重生。
  • 山雨崇朝蛱蝶迟: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制取乌纱笼白发:通过乌纱帽遮掩衰老,表达对衰老的不甘。
  • 免教春色笑人衰:希望春天的美好不再嘲笑自己的衰老。

修辞手法:

  • 对比:柳与梅的对比彰显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拟人:春色仿佛有情感,能够嘲笑人们的衰老,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比喻:用“乌纱”象征遮掩衰老,表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生与死、青春与衰老的主题展开,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衰老的无奈,传达了对生活深刻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青春。
  • :寓意美好与短暂。
  • 江雷: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复苏。
  • 山雨: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乌纱:代表遮掩与对衰老的抵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得归”指的是什么? A. 回乡
    B. 离开
    C. 旅行

  2. 诗人用什么象征来遮掩白发?
    A. 柳枝
    B. 乌纱
    C. 梅花

  3. 诗中“江雷殷夜虫蛇早”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夏天的到来
    C. 秋天的落叶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日忆李白》(杜甫)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日白门写怀》与《春夜喜雨》: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前者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强调自然景色的美好与生命的复苏。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诗人在面对春天时的不同情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杨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