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学士墨君堂》
时间: 2025-01-19 21:32: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文与可学士墨君堂
作者: 苏辙
虚堂竹丛间,那复压竹远。
风庭响交戛,月牖散凌乱。
尚恐昼掩关,婵娟不长见。
中堂开素壁,萧飒起霜干。
随宜赋生意,落笔皆葱茜。
根茎杂土石,枝叶互长短。
依依露下绿,冉冉风中展。
开门视丛薄,与此终何辨。
白话文翻译:
在空旷的堂屋中,竹子丛生,却又显得茂密而不显远方的景致。
微风拂过庭院,发出交错的声响,明月透过窗户,洒下零星的光影。
我还担心白昼关闭了门,月亮的圆缺不常见。
中堂的白墙上,清风习习,仿佛早晨的霜冻在干燥。
随意写下生动的意境,笔下的字句皆显得生机盎然。
根茎交错在土石之间,树枝叶片长短不一。
在露水下,绿意依依,微风中轻轻舒展。
打开门去看那稀薄的竹丛,与这两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
- 虚堂:空旷的堂屋。
- 压竹远:指竹子茂密,遮挡了远处的景色。
- 交戛:交错碰撞的声音。
- 婵娟:指月亮,形容其美丽。
- 素壁:白色的墙壁。
- 萧飒:清风拂过的声音,显得冷清。
- 葱茜:生机勃勃的样子。
- 依依:形容绿意盎然。
- 冉冉:轻轻地,慢慢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词、散文和书法见长,作品多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辙在某个宁静的夜晚,可能是在他的书斋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月光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苏辙的《文与可学士墨君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静谧而富有生机的书房环境,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篇以“虚堂竹丛间”引入,生动描绘了书房的环境,竹子的茂密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清静与深邃。接着,通过“风庭响交戛,月牖散凌乱”描绘了庭院中风声和月光的交错,使得画面生动起来,仿佛能感受到那种静谧而又清新的氛围。
诗中“尚恐昼掩关,婵娟不长见”一句,流露出对夜晚的眷恋,以及对月亮的思念,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随后,诗人将目光转向中堂,描绘“开素壁,萧飒起霜干”,展现出一种冷清的美感,似乎在呼应着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整首诗通过层次分明的意象变化,展示了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北宋文人的气质与风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虚堂竹丛间:开篇描绘了一个静谧的书房环境,竹丛的生长象征着文人情怀。
- 那复压竹远:表达了竹子茂密,让人无法看到更远的景致,暗示内心的深邃与孤独。
- 风庭响交戛:微风带来声响,生动展现自然的气息。
- 月牖散凌乱:明月透过窗户洒下光影,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 尚恐昼掩关:表达了对夜晚的珍惜,担心白昼的到来会遮挡美好的月光。
- 婵娟不长见:即使是美丽的月亮,也难得一见,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中堂开素壁:白墙的开放象征着一种简洁和清新。
- 萧飒起霜干:形容清风拂过,带来一丝寒意,增添了一份静谧的美感。
- 随宜赋生意:随意写出自然的生机,显示出诗人对创作的自如与畅快。
- 落笔皆葱茜:字句间流露出生机与活力。
- 根茎杂土石: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暗示人生的多样性。
- 枝叶互长短:树枝与叶子的长短不一,表现出自然的和谐与美感。
- 依依露下绿:露水滋润下的绿意,象征着生命的勃发。
- 冉冉风中展:在微风中轻轻舒展,展现生命的优雅。
- 开门视丛薄:打开门看向竹丛,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思考。
- 与此终何辨:对自然与自我的思考,结尾留有余韵,让人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拟人:通过“风中展”等描写,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命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文人淡泊明志的气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清高、坚韧的文人品质。
- 月亮:代表着美好、孤独与渴望。
- 风: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露水: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虚堂竹丛间”意指什么?
A. 竹子茂密
B. 书房空旷
C. 夜晚静谧
D. 竹子不多 -
“尚恐昼掩关”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担忧?
A. 白昼的来临
B. 夜晚的结束
C. 自然的变化
D. 竹子的生长 -
诗中提到的“葱茜”主要指什么?
A. 书法
B. 生机
C. 清风
D. 竹子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静夜思》和苏辙的《文与可学士墨君堂》均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前者更显孤独,后者则更重视自然之美与内心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诗经》
- 《古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