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虎不食子》
时间: 2025-01-17 08:35: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饿虎不食子
作者:王令〔宋代〕
饿虎不食子,饥鹰不雌求。
虎饿不择肉,盛怒遇子收。
鹰饥爪喙狞,尚与雌同韝。
人岂二者然,恩义宜绸缪。
亲戚不宜怒,割恩以为仇。
此割非常割,此伤无血流。
肉割愈有日,恩割伤不收。
一割大义死,再割面相仇。
亲戚尚皆然,况又他人俦,
是己与世绝,子世何足尤。
白话文翻译
饿虎不会吃自己的孩子,饥鹰也不会去追逐雌鹰。
老虎在饥饿时不挑剔肉食,一旦愤怒便会攻击自己的后代。
饥饿的鹰爪喙凶狠,但仍会和雌鹰一起共度难关。
人难道能和这两者一样吗?恩义应当加以珍惜。
亲戚之间不应轻易发怒,切割恩情只会变为仇恨。
这种割舍并非普通的割舍,这种伤痛没有血流出。
肉体的割舍总有愈合的一天,而恩情的割舍伤痛却难以弥补。
一旦割舍了大义便是死亡,再次割舍则变为仇恨。
亲戚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与他人之间呢?
这将使自己与世隔绝,子孙又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注释
- 饿虎:指饥饿的老虎,象征凶狠。
- 饥鹰:指饥饿的鹰,象征贪婪。
- 盛怒遇子收:愤怒时攻击自己的孩子。
- 绸缪:指珍惜、维护恩义。
- 割恩以为仇:割舍情谊变为仇恨。
- 此割非常割:此种割舍是非常严重的。
- 一割大义死:一旦割舍大义,便意味着死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宋代诗人,字伯升,号香山,生于南宋时期。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关注社会现实,作品多反映人性与道德观念。
创作背景
《饿虎不食子》写于一个强调亲情与道德的时代,反映了王令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警示人们在亲友间应珍惜情谊,而不应因小事而激化矛盾。
诗歌鉴赏
王令的《饿虎不食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亲情与恩义的重要性。诗中以饿虎和饥鹰为喻,指出即使在极端的生存状态下,动物尚且懂得珍惜亲情,何况人类更应如此。全诗分为几个层次,前半部分通过动物的行为阐述亲情的不可割舍,后半部分则深入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恩义与仇恨。诗人强调,亲戚之间不应因为小事而生怨,割舍情谊的后果是不可逆转的,这种割舍不仅是肉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伤害。最后,王令用“是己与世绝”的说法警示人们,若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最终受害的只能是自己及后代。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人生哲学,也为当代人际关系的处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饿虎不食子:即使饿得极度,老虎也不会吃自己的孩子,强调亲情的本能。
- 饥鹰不雌求:饥饿的鹰不会去追逐雌鹰,表明在艰难时刻的相互扶持。
- 虎饿不择肉:饥饿时的老虎不挑食,说明一种生存的无奈。
- 盛怒遇子收:愤怒时才可能伤害自己的孩子,强调情感的复杂性。
- 鹰饥爪喙狞:即使饥饿,鹰的凶猛也不会影响它与伴侣的情感。
- 人岂二者然:人类不应如同动物般,失去理智。
- 恩义宜绸缪:恩情应当加以珍惜和维护。
- 亲戚不宜怒:亲戚之间不应轻易发怒。
- 割恩以为仇:一旦割舍恩情,便会转为仇恨。
- 此割非常割:这种割舍是极其严重的。
- 此伤无血流:这种伤害虽然没有血流,但痛苦更深。
- 肉割愈有日:肉体的伤害终有愈合之日。
- 恩割伤不收:而恩情的割舍却难以弥补。
- 一割大义死:一旦割舍大义便是自我毁灭。
- 再割面相仇:再次割舍则形成仇恨。
- 亲戚尚皆然:亲戚之间都是如此。
- 况又他人俦:更何况与其他人。
- 是己与世绝:这将使自己与世隔绝。
- 子世何足尤:子孙又有什么可以怨恨的呢?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动物的行为比喻人类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鲜明的对比和节奏感。
- 排比:对情感的逐层分析,增强了诗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与恩义,警示人们珍惜亲情,不要因小事而割舍恩情,因为这将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与仇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饿虎:象征野性与本能,代表在极端情况下的选择。
- 饥鹰:象征贪婪和生存的斗争。
- 割舍:象征情感的断裂与伤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饿虎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亲情
- B. 凶狠
- C. 贪婪
- D. 忍耐
-
诗中提到割舍情谊的后果是什么?
- A. 变得富有
- B. 产生仇恨
- C. 增强亲情
- D. 变得孤独
-
诗中提到的“此伤无血流”是什么意思?
- A. 伤口不会愈合
- B. 精神上的伤害
- C. 物质上的损失
- D. 身体上的疼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
- 《长恨歌》(白居易):探讨了情感的深刻与复杂。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饿虎不食子》:两者都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但《静夜思》着重于思念,而《饿虎不食子》更关注于人际关系的维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令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