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毵毵晚春树,上下聚百虫。不有口似趸,则生尾如蜂。设不二者然,亦徒生无庸。清阴不可居,岁晚还秋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晚春时节的树木,树上树下聚集着成百上千的虫子。如果没有像鱼一样的口,那么就会长出像蜜蜂一样的尾巴。如果没有这两种情况,那也不过是徒劳无功。清凉的阴影无法久居,到了岁末又会迎来秋风。
注释:
- 毵毵: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 趸:古代一种鱼的名称,意指有口的样子。
- 蜂:蜜蜂,形容虫子的形态。
- 无庸:无所用处,徒然无益。
- 清阴:指阴凉的地方。
- 岁晚:指年末,时光流逝到秋季。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蜂”和“趸”并非常见的组合,强调了生物的多样性与自然的变化。虫子在春天繁盛,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而“岁晚”的秋风则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传达出一种无奈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约1042-1115),字子文,号少白,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于描写自然景物以及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讲究清新自然,风格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末夏初之际,正值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虫子和树木,反映了对生命繁衍的观察,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感受和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王令的《杂诗》是一首蕴含深意的作品,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和虫子的描绘,展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与时间的无情流逝。开篇的“毵毵晚春树”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树木繁茂,虫子聚集,象征着万物的复苏和繁荣。然而,随之而来的“生尾如蜂”引发了对生命形态的思考,虫子拥有多种生存方式,正如人类在生活中也面临诸多选择。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时间的思索,尤其是“岁晚还秋风”,暗示着无论多么繁盛的生命,最终都要面对时间的流逝。诗人在清阴与秋风之间,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感,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怎样努力,生命的旅程终究会走向终点。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王令对生命与自然的独特理解,给人以无限的思考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毵毵晚春树:描绘了春末树木的繁茂状态,展现出生机。
- 上下聚百虫:树上树下聚集着很多虫子,象征着自然界的活力。
- 不有口似趸,则生尾如蜂:虫子如果没有鱼的口,就会长出像蜜蜂的尾巴,强调了生命的多样性。
- 设不二者然,亦徒生无庸:如果没有这两种情况,那也不过是无所用处的空谈。
- 清阴不可居:清凉的阴影之地无法长久栖息。
- 岁晚还秋风:年末时节又会迎来秋风,暗示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虫子的形态比喻生命的变化与多样性。
- 对仗:上下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树木和虫子被赋予生命,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生机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王令在诗中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短暂,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感受自然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树: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着生命的开始。
- 百虫:象征繁荣与多样性,反映出自然界的丰富。
- 清阴:象征宁静与短暂,提醒人们时间的流逝。
- 秋风:象征结束与转变,暗示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毵毵”形容的是哪个季节的树?
- A. 春
- B. 夏
- C. 秋
- D. 冬
-
“岁晚还秋风”意味着什么?
- A. 春天来了
- B. 时间流逝
- C. 一场雨
- D. 自然灾害
-
诗中提到的“百虫”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单一
- B. 自然的繁荣
- C. 人的孤独
- D. 时代的变迁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王令《杂诗》与杜甫《春望》:两者都涉及春天的主题,前者注重自然的细腻描绘,后者则体现了战乱中的思乡情。
- 王令《杂诗》与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更具豪情与壮阔,而王令则细腻而深沉,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王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