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十五首》
时间: 2025-01-19 13:50: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王弃屈子,憔悴楚江湄。终然葬鱼腹,终古耀文词。千年洛阳客,作赋不无讥。谓当弃之去,览德乃下之。君臣本大伦,当以恩义持。如皆轻合散,是与涂人夷。灵均岂愿沉,深意实在兹。傅怀终泣死,何亦拳拳为。
白话文翻译:
怀念被怀王抛弃的屈原,他在楚江边憔悴不堪。最终葬身鱼腹,但他的文词却永远闪耀。千年来,洛阳的文人作赋时难免有所讥讽。他们认为应当抛弃过去,但看到德行高尚的人仍会敬仰。君臣之间的关系本是大伦,应当以恩义来维系。如果都轻易地结合和分离,那就与路人无异了。屈原岂愿沉沦,他的深意实在于此。傅怀最终泣血而死,为何还要如此执着呢?
注释:
- 怀王:指楚怀王,屈原的主公。
- 屈子:屈原的别称。
- 憔悴:形容人因忧愁而瘦弱、面色不好。
- 楚江湄:楚国的江边。
- 终然:最终。
- 终古:永远。
- 洛阳客:指洛阳的文人。
- 作赋:写诗作赋。
- 讥:讥讽。
- 览德:看到德行。
- 下之:敬仰。
- 大伦:大的伦理关系。
- 恩义:恩情和道义。
- 轻合散:轻易地结合和分离。
- 涂人:路人。
- 灵均:屈原的字。
- 深意:深刻的含义。
- 傅怀:指傅说,古代忠臣。
- 泣死:泣血而死。
- 拳拳:执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擅长写景和咏史。这首《感遇二十五首》是他在感慨历史人物命运时所作,通过对屈原的怀念,表达了对忠臣不遇的同情和对君臣关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张耒对历史人物屈原的命运感到同情和思考时所作。屈原是楚国的忠臣,因被怀王误解和抛弃,最终投江自尽。张耒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对君臣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屈原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忠臣不遇的悲剧和对君臣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怀王弃屈子,憔悴楚江湄”一句,直接点出了屈原被抛弃的悲惨境遇,而“终然葬鱼腹,终古耀文词”则强调了屈原文学成就的不朽。后文通过对洛阳客的讥讽,引出了对君臣关系的讨论,认为君臣之间应以恩义维系,不应轻易结合和分离。最后,通过对屈原和傅怀的对比,强调了忠臣的执着和牺牲,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对君臣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怀王弃屈子,憔悴楚江湄:怀王抛弃了屈原,屈原在楚江边憔悴不堪。
- 终然葬鱼腹,终古耀文词:屈原最终葬身鱼腹,但他的文词却永远闪耀。
- 千年洛阳客,作赋不无讥:千年来,洛阳的文人作赋时难免有所讥讽。
- 谓当弃之去,览德乃下之:他们认为应当抛弃过去,但看到德行高尚的人仍会敬仰。
- 君臣本大伦,当以恩义持:君臣之间的关系本是大伦,应当以恩义来维系。
- 如皆轻合散,是与涂人夷:如果都轻易地结合和分离,那就与路人无异了。
- 灵均岂愿沉,深意实在兹:屈原岂愿沉沦,他的深意实在于此。
- 傅怀终泣死,何亦拳拳为:傅怀最终泣血而死,为何还要如此执着呢?
修辞手法:
- 比喻:“终然葬鱼腹”比喻屈原的悲惨结局。
- 拟人:“终古耀文词”将屈原的文词拟人化,强调其不朽。
- 对仗:“怀王弃屈子,憔悴楚江湄”与“终然葬鱼腹,终古耀文词”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屈原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忠臣不遇的悲剧和对君臣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强调了君臣之间应以恩义维系,不应轻易结合和分离,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对君臣关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屈子:忠臣的象征。
- 楚江湄:悲惨境遇的象征。
- 鱼腹:悲惨结局的象征。
- 文词:文学成就的象征。
- 洛阳客:文人的象征。
- 恩义:君臣关系的象征。
- 涂人:路人的象征。
- 灵均:屈原的象征。
- 傅怀:忠臣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怀王”是指谁? A. 楚怀王 B. 楚襄王 C. 楚昭王 D. 楚平王
-
诗中的“屈子”是指谁? A. 屈原 B. 屈平 C. 屈瑕 D. 屈固
-
诗中提到的“洛阳客”是指什么? A. 洛阳的文人 B. 洛阳的商人 C. 洛阳的官员 D. 洛阳的农民
-
诗中提到的“终然葬鱼腹”是什么意思? A. 屈原被鱼吃掉 B. 屈原投江自尽 C. 屈原被埋在鱼腹中 D. 屈原被鱼救起
答案:
- A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屈原的《离骚》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屈原的《离骚》与张耒的《感遇二十五首》:两者都表达了对忠臣不遇的同情和对君臣关系的思考。
- 杜甫的《登高》与张耒的《感遇二十五首》: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张耒诗集》
- 《屈原研究》
- 《杜甫诗选》
- 《李白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