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叹五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8:18: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饥儿无食偷邻桑,主人杀儿尸道傍。母兄知儿死不直,行哭吞声空叹息。生重于桑亦易明,何为以身邀所轻。没身毫釐易其死,世上谁非窃桑子。
白话文翻译:
一个饥饿的孩子因为没有食物而去偷邻居的桑叶,结果被主人发现并杀害,尸体被遗弃在路旁。孩子的母亲和兄长知道孩子死了,却不敢直言,只能边走边哭,吞声叹息。生命的重要性显然高于桑叶,为什么还要为了轻视的东西而牺牲生命呢?在毫厘之间的选择可能导致死亡,世界上有谁不是像那个偷桑叶的孩子一样呢?
注释:
- 饥儿:饥饿的孩子。
- 偷邻桑:偷取邻居的桑叶。
- 尸道傍:尸体被遗弃在路旁。
- 不直:不敢直言。
- 行哭吞声:边走边哭,吞声叹息。
- 生重于桑:生命的重要性显然高于桑叶。
- 以身邀所轻:为了轻视的东西而牺牲生命。
- 没身毫釐:在毫厘之间的选择。
- 窃桑子:偷桑叶的孩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底层人民生活困苦。诗中通过一个饥饿孩子偷桑叶被杀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悲剧,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一个具体而悲惨的故事,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诗中“饥儿无食偷邻桑,主人杀儿尸道傍”描绘了一个饥饿的孩子因为偷取桑叶而被残忍杀害的场景,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后文“生重于桑亦易明,何为以身邀所轻”则深刻反思了生命的重要性,质疑为何有人会为了微不足道的东西而牺牲生命。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传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饥儿无食偷邻桑:描绘了一个饥饿的孩子因为缺乏食物而去偷取邻居的桑叶。
- 主人杀儿尸道傍:主人发现后残忍地杀害了孩子,并将尸体遗弃在路旁。
- 母兄知儿死不直:孩子的母亲和兄长知道孩子死了,却不敢直言。
- 行哭吞声空叹息:他们边走边哭,吞声叹息,表达了对孩子死亡的悲痛和无奈。
- 生重于桑亦易明:生命的重要性显然高于桑叶,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 何为以身邀所轻:为什么还要为了轻视的东西而牺牲生命呢?
- 没身毫釐易其死:在毫厘之间的选择可能导致死亡,强调了选择的危险性。
- 世上谁非窃桑子:世界上有谁不是像那个偷桑叶的孩子一样呢?暗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苦难和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生重于桑”与“以身邀所轻”的对比,强调了生命的重要性。
- 意象:通过“饥儿”、“偷邻桑”、“尸道傍”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悲惨的场景。
- 反问:通过“何为以身邀所轻”和“世上谁非窃桑子”的反问,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和思考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饥饿孩子偷桑叶被杀的故事的描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悲剧,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诗歌强调了生命的重要性,质疑为何有人会为了微不足道的东西而牺牲生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饥儿:象征着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 偷邻桑:象征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极端行为。
- 尸道傍: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社会的冷漠。
- 生重于桑:象征着生命的重要性。
- 以身邀所轻:象征着为了微不足道的东西而牺牲生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饥儿无食偷邻桑”描绘了什么场景? A. 孩子因为饥饿而偷取桑叶 B. 孩子因为饥饿而偷取食物 C. 孩子因为饥饿而偷取钱财 D. 孩子因为饥饿而偷取衣物 答案:A
-
诗中“生重于桑亦易明”表达了什么意思? A. 生命的重要性显然高于桑叶 B. 桑叶的重要性显然高于生命 C. 生命和桑叶的重要性相同 D. 生命和桑叶的重要性都不重要 答案:A
-
诗中“世上谁非窃桑子”暗示了什么? A. 世界上没有人像那个偷桑叶的孩子一样 B.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像那个偷桑叶的孩子一样的经历 C. 世界上没有人会偷桑叶 D. 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偷桑叶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石壕吏》:通过一个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 白居易的《卖炭翁》: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有所叹五首 其二》与杜甫的《石壕吏》:两者都通过具体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张耒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