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惠庄道中 张耒 〔宋代〕
山雨夜尘息,林霜晨气清。 荒城余古木,破冢有新耕。 风俗通秦壤,川原抱洛京。 凭高时驻马,指点问山名。
白话文翻译:
山间的雨夜让尘埃平息,林间的霜晨气息清新。 荒废的城池留下古老的树木,破败的坟墓有新近的耕作。 风俗与秦地相通,河流平原环绕着洛阳京城。 站在高处不时停马,手指着询问山的名字。
注释:
- 尘息:尘埃平息,指雨后空气清新。
- 林霜:林间的霜,指清晨的景象。
- 荒城:荒废的城池。
- 古木:古老的树木。
- 破冢:破败的坟墓。
- 新耕:新近的耕作。
- 秦壤:秦地的土壤,指陕西一带。
- 川原:河流和原野。
- 洛京:洛阳,古代的京城。
- 凭高:站在高处。
- 驻马:停马。
- 指点:用手指着。
- 问山名:询问山的名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创作于他游历或任职于洛阳附近的时期,通过对道中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自然环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惠庄道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旅途中的宁静与清新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貌。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雨夜后的清新和林霜晨间的宁静,通过对荒城古木和破冢新耕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生活的继续。诗中的“风俗通秦壤,川原抱洛京”一句,既表达了地域文化的相通性,也体现了对洛阳这一古都的深厚情感。最后两句“凭高时驻马,指点问山名”则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闲适与好奇,整首诗情感平和,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雨夜尘息,林霜晨气清。”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雨夜后的清新和霜晨的宁静,营造了一种平和的氛围。
- “荒城余古木,破冢有新耕。”这两句通过对荒城和破冢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生活的继续,寓意深刻。
- “风俗通秦壤,川原抱洛京。”这两句表达了地域文化的相通性和对洛阳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作者对古都的敬仰。
- “凭高时驻马,指点问山名。”这两句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闲适与好奇,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雨夜尘息”中的“尘息”比喻雨后的清新。
- 拟人:如“川原抱洛京”中的“抱”字赋予了川原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
- 对仗:如“荒城余古木,破冢有新耕”中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体现了宋代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雨:象征清新和宁静。
- 林霜:象征清晨的宁静和清新。
- 荒城:象征历史的沧桑。
- 古木: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坚韧。
- 破冢:象征死亡和新生。
- 新耕:象征生活的继续和希望。
- 川原:象征广阔和包容。
- 洛京:象征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尘息”指的是什么? A. 尘埃飞扬 B. 尘埃平息 C. 尘埃堆积 答案:B
-
“荒城余古木”中的“古木”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生命的脆弱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A
-
“川原抱洛京”中的“抱”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宁静和清新,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惠庄道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中的宁静和清新,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历史和人文的思考,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自然美的表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诗歌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