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师令(中吕宫)》
时间: 2024-09-19 21:26:29意思解释
师师令(中吕宫)
作者: 张先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珠子。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的妆扮和春天的气息。她佩戴着香珠和宝耳,轻轻拂动着如水般的菱花,大家都赞叹她的妆容恰到好处,粉色的妆容透出天然的春意。她身穿华美的蜀彩衣服,虽然尚未完全展现,却如同悬挂在低空的云彩,显得纷乱而美丽。都城的花园里,桃李花争相绽放。有人询问东风的感觉,似乎不需要扇子来遮挡清歌,轻轻一抿嘴唇,便如同珍珠般娇美。正是这残留的花瓣与月光交错的时刻,寄托着她千里之外的情思。
注释:
- 香钿宝珥:香珠和宝耳,指女子佩戴的华美首饰。
- 拂菱花如水:形容女子的举止轻柔,像水一样轻盈。
- 蜀彩衣:指四川地区的华丽绸缎,象征富丽。
- 云垂地:形容云彩低垂,给人一种轻盈而飘渺的感觉。
- 东风:象征春天的风,带来温暖和生机。
典故解析:
- 桃李: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象征繁荣与青春。
- 清歌:古代文人雅士常用清歌来表达情感与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仲明,号云溪,南宋著名词人,以词风婉约著称,擅长描写女性的柔美与细腻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春日,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女子的妆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魅力和美的追求,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师师令》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女性的柔美,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清新典雅的气息。张先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刻画了女子的妆容及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中“香钿宝珥”和“菱花如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美丽的意象,突显了女子的娇柔与优雅。尤其是“粉色有天然春意”,不仅描绘了妆容的美丽,更传达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在表达情感上,诗人通过“寄此情千里”将思念与爱情的主题渗透到整个作品中,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美与爱的故事。整首词情感真挚而细腻,展现了张先高超的词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香钿宝珥:引入女子的华丽装饰。
- 拂菱花如水:强调女子的柔美气质。
- 学妆皆道称时宜:赞美女子的妆容得体。
- 粉色有天然春意:妆容与季节的和谐。
- 蜀彩衣长胜未起:衣服的华丽与未完全展现的美。
- 纵乱云垂地:描绘柔美而略显纷乱的情景。
- 都城池苑夸桃李:春天花开的繁荣。
- 问东风何似:引出对春风的感慨。
- 不须回扇障清歌:表现清歌的美妙。
- 唇一点小于珠子:形容女子的唇如珠般娇嫩。
- 正是残英和月坠:描绘美丽的夜景与情感的寄托。
- 寄此情千里:表达对远方情人的思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唇比作珍珠,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结合,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词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美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女子的美丽与春天的气息,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思念,传达了爱与青春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钿:象征华美与奢华。
- 菱花:象征柔美与自然。
- 蜀彩衣:象征富丽与风情。
- 桃李:象征青春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香钿宝珥”指的是什么?
- A. 花朵
- B. 首饰
- C. 衣服
- 答案: B. 首饰
-
“问东风何似”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对远方的思念
- C. 对过去的怀念
- 答案: A. 对春天的期待
-
诗中“唇一点小于珠子”强调了什么?
- A. 唇的颜色
- B. 唇的娇嫩
- C. 唇的形状
- 答案: B. 唇的娇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张先的《师师令》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描绘了女子的柔美,但张先的作品更注重春天的生机与华丽的装饰,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忧伤与思念,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选》:对宋代词作的经典选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对古代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