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般涉调)》

时间: 2025-01-20 01:16:43

青袍如草。

得意还年少。

马跃绿螭金络脑。

寒食乍临新晓。

曲池斜度鸾桥。

西园一片笙箫。

自欲胜留春住,风花无奈飘飘。

意思解释

清平乐(般涉调)

作者: 张先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青袍如草。得意还年少。马跃绿螭金络脑。寒食乍临新晓。曲池斜度鸾桥。西园一片笙箫。自欲胜留春住,风花无奈飘飘。

白话文翻译

青色的袍子如同青草般柔软,得意的时候还年轻。马在绿草地上跃起,金色的络脑闪耀着光彩。寒食节刚过,晨曦初现。曲池边斜斜的鸾桥,西园中一片笙箫的乐声。我想要留住春天的美景,却无奈风花飘零,无法挽留。

注释

  • 青袍: 指青色的袍子,象征青春和朝气。
  • 得意: 指得意洋洋,心情愉悦的状态。
  • 绿螭: 形容草地的青翠,"螭"指龙的一种,常与美好事物相联系。
  • 金络脑: 用金色装饰的马具,表示马的华丽和骏逸。
  • 寒食: 指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清明前两天,祭祀祖先。
  • 笙箫: 古代乐器,笙是一种吹奏乐器,箫也是一种竹制乐器,象征优雅的音乐。
  • 风花: 指春天的花和风,象征美好的时光。

典故解析

  • 寒食节: 该节日来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此时节,春暖花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鸾桥: 代表着美好的爱情与景致,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作为描绘美好场景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生年不详—约 1000 年),字子野,号青溪,宋代著名词人。张先以其清新脱俗的词风著称,作品多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的词风清丽,常常以自然景物作为背景,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清平乐》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纷纷抒发情怀。张先在此词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青春的得意,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清平乐》是一首描绘青春与春天的词作,诗人以青袍、骏马、寒食等意象构建了一个生动而富有情感的场景。开头的“青袍如草”,不仅描绘了服装的颜色,更隐含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得意还年少”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自信与自豪,正值年少的他正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接着“马跃绿螭金络脑”,生动地描绘了马在草地上跳跃的画面,象征着自由与洒脱。紧接着,诗人提到“寒食乍临新晓”,映衬出春天的气息与新生的希望,寒食节的到来更是让整个场景充满了生机。

“曲池斜度鸾桥”,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春日的宁静与温馨,西园的笙箫声仿佛在耳边回响,弥漫着优雅的氛围。然而,最后一句“风花无奈飘飘”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惆怅,虽然春天的美好让人向往,但终究无法长久。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袍如草: 描述青色的袍子如草般柔软,象征青春。
  2. 得意还年少: 表达了年轻时的自信与快乐。
  3. 马跃绿螭金络脑: 形象生动地描绘马的跃动与华丽,展现活力。
  4. 寒食乍临新晓: 寒食节的到来,标志着春天的来临。
  5. 曲池斜度鸾桥: 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增加诗的美感。
  6. 西园一片笙箫: 音乐声传来,营造出欢快的气氛。
  7. 自欲胜留春住: 表达希望留住美好时光的愿望。
  8. 风花无奈飘飘: 无奈的感叹,春天的美好终究难以长久。

修辞手法

  • 比喻: “青袍如草”比喻袍子柔软,象征青春。
  • 拟人: “风花无奈飘飘”,赋予风花以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与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虽有欢愉,但却难以留住,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与细腻的情感,将个人情怀与自然景色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富有情感共鸣的意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袍: 代表青春与活力。
  • : 象征自由与奔放。
  • 寒食节: 代表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复苏。
  • 笙箫: 代表音乐与和谐的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清平乐》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张先
    • C. 杜甫
  2. “青袍如草”中的“青袍”象征什么?

    • A. 年老
    • B. 青春
    • C. 财富
  3. “风花无奈飘飘”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惆怅
    •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描写春天与爱情的美好。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展现对过往的追忆与惆怅。

诗词对比

  • 张先与李清照的比较: 张先的词多描绘自然景色与青春,而李清照的词则更多关注个人情感与爱情,二者在主题和风格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