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声木兰花(般涉调)》

时间: 2025-01-20 00:38:55

曾居别乘康吴俗。

民到于今歌不足。

骊驭征鞭。

一去东风十二年。

重来却拥诸侯骑。

宝带垂鱼金照地。

和气融人。

清霅千家日日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偷声木兰花(般涉调)》
作者:张先 〔宋代〕

曾居别乘康吴俗。
民到于今歌不足。
骊驭征鞭。
一去东风十二年。
重来却拥诸侯骑。
宝带垂鱼金照地。
和气融人。
清霅千家日日春。

白话文翻译:

曾经在异乡生活,习惯了康吴的风俗。
民间到如今的歌声仍然不够。
骊驭的征鞭一挥,
东风已去整整十二年。
重返故土,依然骑拥诸侯。
佩带的宝带垂下,金光闪耀大地。
和气融洽人心,
清晨的气息使千家万户都感受到春意。

注释:

  • 别乘:指离开自己原来的地方,去其他地方生活。
  • 康吴:指的是江苏一带,古代的地名,享有繁华的风俗。
  • 骊驭:骊马的车驾,古代帝王的征战象征。
  • 诸侯骑:指的是乘坐诸侯的马匹,暗指权力与地位。
  • 宝带:装饰华美的腰带,象征富贵与荣华。
  • 融人: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 清霅:清新的气息,指春天的气候。

典故解析:

本诗中涉及的“东风”意象常用于表达春天的来临,象征着希望与生机。诗人用“东风”隐喻人生的变迁与归来,强调时间的流逝与故土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季子,号璞翁,宋代著名词人,以词风婉约、情感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时,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怀念与对时局的感慨,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诗歌鉴赏:

《偷声木兰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开篇以“曾居别乘”引入,展现出诗人在外漂泊的经历,紧接着对“吴俗”的思考,折射出对民众生活的关怀。第二联的“骊驭征鞭”则极具画面感,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征战的疲惫。后面几句通过“宝带垂鱼”和“和气融人”的意象,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出一种温暖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整首词不仅有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具社会关切,表现出诗人心系故土、关心百姓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居别乘康吴俗:指的是自己曾在外生活,习惯了异乡的风俗。
  • 民到于今歌不足:感叹民间的歌声依然稀少,体现对社会的担忧。
  • 骊驭征鞭:描绘出征战的场面,暗示着历史的沉重。
  • 一去东风十二年:时间的流逝,隐含着对故乡的思念。
  • 重来却拥诸侯骑:重返故土,依旧被权力所包围,反映出世事的复杂。
  • 宝带垂鱼金照地:豪华的装饰象征着富贵的生活。
  • 和气融人:希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 清霅千家日日春:春天的气息带来希望与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东风”象征春天和希望。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如“骊驭”、“宝带”等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社会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人际和谐的期盼,反映出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骊驭:象征权力与征战。
  • 宝带:象征富贵与荣华。
  • 东风:象征春天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吴俗”指的是哪个地区的风俗?
    A. 江西
    B. 江苏
    C. 广东
    D. 浙江

  2. “骊驭征鞭”中的“骊驭”意指什么?
    A. 车马
    B. 战争
    C. 权力
    D. 文化

  3. 本诗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悲伤
    B. 忧愁
    C. 向往与希望
    D.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周邦彦的《兰陵王·世事一场大梦》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时光流逝与生活的感慨。
  • 周邦彦《兰陵王·世事一场大梦》:反映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两者都关注个人情感与社会变化。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