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时间: 2024-12-29 13:52:01

万里去长征,连年惯野营。

入群来择马,抛伴去擒生。

箭撚雕翎阔,弓盘鹊角轻。

问看行近远,西过受降城。

意思解释

塞下曲

原文展示:

万里去长征,连年惯野营。
入群来择马,抛伴去擒生。
箭撚雕翎阔,弓盘鹊角轻。
问看行近远,西过受降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长途征战的艰辛与士兵的生活。
我走了万里去参加征战,已经习惯了在荒野中生活。
进入军营后选马,舍弃伙伴去捕捉敌人。
箭矢利如雕翎,弓弦轻便如鹊角。
我问他们前方的路程,听说西边已过受降城。

注释:

  • 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 长征:指长期的征战,或长途跋涉。
  • 野营:在野外露营,指戎马生活。
  • 择马:选择战马。
  • 抛伴:舍弃同伴。
  • 箭撚:箭头的形状像雕的翎毛,形容箭矢的锋利。
  • 弓盘:指弓的形状,轻便的弓。
  • 受降城:历史上著名的降城,指的是战斗中的战略要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唐代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描绘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战士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历史事件的关注。

创作背景:

《塞下曲》创作于边疆地区,反映了士兵在长途征战中的艰辛和对战斗的渴望。唐朝时期,边境频繁发生冲突,诗人通过此诗表达战士们的心声。

诗歌鉴赏:

《塞下曲》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描绘了边塞战士的生活与心境。首联“万里去长征,连年惯野营”,开篇即设定了征战的背景,表现出行军的艰难与长期驻扎的疲惫。中间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士兵的谨慎与专业,他们在选择战马和捕捉敌人时的果断与果敢,体现了士兵的勇气与责任感。最后一句“问看行近远,西过受降城”,则带有一种期待与憧憬,仿佛在问询未来的战斗与归途,展现了士兵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士兵的英勇与坚韧,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战斗精神与对和平的渴望。诗中描绘的意象,如“雕翎阔”的箭矢和“鹊角轻”的弓,都暗示了战斗的激烈与士兵的准备。朱庆馀通过对边塞生活的真实再现,使得诗作不单单是对战争的描绘,更是对士兵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里去长征:强调旅途遥远,暗示征战的艰辛。
  2. 连年惯野营:透露了士兵长期在野外生活的无奈与习惯。
  3. 入群来择马:进入军营后,面临选择,体现士兵的责任感。
  4. 抛伴去擒生:舍弃伙伴,勇往直前,表现出对胜利的渴望。
  5. 箭撚雕翎阔:箭矢犀利,显示出士兵的装备精良。
  6. 弓盘鹊角轻:轻便的弓,象征士兵的灵活。
  7. 问看行近远:表现出对未来的关注。
  8. 西过受降城:提到具体地点,增强了诗的历史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箭撚雕翎阔”,把箭比作雕的翎毛,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对称结构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动词和名词,增强了节奏感与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士兵在长途征战中的艰辛与勇敢,传达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胜利的期待,表现出一种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征:象征着艰苦奋斗的过程。
  • 野营:暗示了士兵生活的艰辛与孤独。
  • 箭矢:代表战斗的工具,象征勇气与决心。
  • :象征力量与灵活性。
  • 受降城:历史背景的象征,体现战争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万里去长征”,指的是什么?

    • A. 远行的旅程
    • B. 边疆的战斗
    • C. 生活的烦恼
    • D. 归乡的期盼
  2. 诗中“抛伴去擒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同伴的惋惜
    • B. 勇敢追求胜利
    • C. 对生活的无奈
    •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 骆宾王《咏鹅》

诗词对比:

  • 比较朱庆馀的《塞下曲》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均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但朱庆馀更侧重于士兵的内心世界,而王之涣则更注重景色的描绘与壮阔的气势。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