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
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
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
白话文翻译:
秦朝的皇帝为了防备胡人入侵而建造了长城,令人感慨万分。
如果有德之人出现,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能成为他的家人。
往昔的历史依然存在,却被荒草和树木覆盖。
直到今天,曾经的亡灵的骨骸,依然在风沙中哭泣。
注释:
- 秦帝:指的是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的皇帝。
- 胡虏:指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常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
- 四海:指代天下或国家的四个方位,寓意广阔的地域。
- 往事:指的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
- 徒者:指的是亡灵或无家可归的人。
- 风沙:象征悲惨的环境和历史的沧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是唐代的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沉郁悲凄著称,反映出对社会动乱及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长城的象征,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诗歌鉴赏:
朱庆馀在《长城》中,以长城这一历史象征,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注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诗的开头提到“秦帝防胡虏”,立刻引出长城的防御功能,同时也隐含了对历史的追忆与思考。接着通过“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诗人道出了理想中的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展现出对贤明政治的渴望。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一句,表现了历史的痕迹与现实的对比,往昔的荣耀如今却被荒凉覆盖,令人不胜唏嘘。最后一句“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惋惜与对历史悲剧的感叹,增强了整体的沉重感。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观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帝防胡虏:强调了秦始皇为了抵御外敌而建立长城的历史背景。
- 关心倍可嗟:表达了对这一举措的感慨与忧虑。
- 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理想中的领导者应有德行,才能使国家兴盛、百姓安居。
- 往事乾坤在:历史的痕迹依然存在。
- 荒基草木遮:历史的遗迹被时间与自然所掩盖。
- 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亡魂的悲鸣与历史的悲惨交织在一起。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展现出工整的对仗工艺。
- 比喻:将历史与自然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意象。
- 拟人:将亡灵的哭泣赋予情感,表现历史的哀伤。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长城象征历史的沧桑与国家的安全,表达了对贤明政治的向往和对历史悲剧的深切反思,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对历史的警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城:象征抵御外敌的力量与历史的沧桑。
- 胡虏:象征外来威胁与动乱。
- 德:象征理想的领导者的品质。
- 骨:象征亡灵与历史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秦帝”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汉武帝
- B. 秦始皇
- C. 唐太宗
-
诗中的“徒者骨”意指什么?
- A. 英雄
- B. 亡灵
- C. 战士
-
诗中提到的“四海”指的是?
- A. 四个方位
- B. 四个季节
- C. 四个方向
答案:
- B. 秦始皇
- B. 亡灵
- A. 四个方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蜀道难》
诗词对比:
- 比较朱庆馀的《长城》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涉及历史与自然的主题,但朱的作品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与反思,而王的则展现了壮丽的风景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