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有怀》

时间: 2025-01-01 16:02:35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

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除夜有怀
作者:孟浩然 〔唐代〕

五更钟漏欲相催,
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
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
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
相思那得梦魂来。

白话文翻译:

在五更时分的钟声催促下,四季的气息交替往复。帐内的残灯刚刚熄灭,炉中的香气已然化作灰烬。渐渐地看到春天逼近芙蓉花的枕边,忽然感到寒气消散了竹叶杯中的酒。守岁之夜,家家户户应该都还未入睡,而我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在梦中与你相见。

注释:

  • 五更:指夜里11点到1点的时段。
  • 钟漏:古代计时的工具,钟声和漏水声的结合。
  • 四气:指四季的气候变化。
  • 帐里:指帐篷或房间内。
  • 残灯:指已经快熄灭的灯光。
  • 炉中香气尽成灰:指香料燃烧后只剩下灰烬。
  • 芙蓉:指荷花。
  • 竹叶杯:用竹叶做的酒杯。
  • 守岁:指除夕夜不睡觉,守住新年到来。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守岁”是中国古代除夕的传统习俗,象征着辞旧迎新。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期待和对亲人的思念,反映了古人对时间流逝和亲情的深刻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河南,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除夜有怀》创作于除夕之夜,诗人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思念远方的朋友或亲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团圆的渴望。

诗歌鉴赏:

《除夜有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除夕诗,孟浩然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过往岁月的感慨。诗的开头,以“五更钟漏欲相催”引入,展现了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催促,营造出一种紧迫感。接着,诗人描绘了帐内的静谧与孤独,残灯和灰烬象征着过去的结束与新的开始。随着“渐看春逼芙蓉枕”的出现,诗人似乎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不仅象征着新的生命和希望,也是对未来的期待。然而,竹叶杯中的酒仍显得寒冷,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情感上的孤独。最后一句“相思那得梦魂来”更是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表达了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诗人无奈的孤独与对亲人的深切怀念。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寄托,展现了孟浩然对岁月流转与亲情牵挂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五更钟漏欲相催:夜深时分,钟声与漏水声交替,催促着时间的流逝。
  2. 四气推迁往复回:四季气候变化,象征时间的循环与生命的延续。
  3. 帐里残灯才去焰:帐内的灯火刚刚熄灭,暗示着孤寂与宁静。
  4. 炉中香气尽成灰:香烟已化为灰烬,象征着过去的消逝。
  5. 渐看春逼芙蓉枕:春天的气息慢慢逼近,象征着新的希望。
  6. 顿觉寒销竹叶杯:感受到寒意消散,暗示着温暖与团聚的期待。
  7. 守岁家家应未卧: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未入睡,象征共同迎接新年的期待。
  8. 相思那得梦魂来: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在此时此刻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炉中香气尽成灰”比喻过去的事物已然消逝。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春逼芙蓉枕”,将春天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和亲情思念的描绘,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在新旧交替之际的内心挣扎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五更: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新年的到来。
  • 残灯:象征孤独与过去的结束。
  • 香气:象征美好的回忆与情感的寄托。
  • 春天:象征希望与重生。
  • 竹叶杯:象征生活的琐碎与日常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五更钟漏欲相催”中的“五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11点到1点
    • B. 1点到3点
    • C. 3点到5点
    • D. 5点到7点
  2. 诗中提到的“芙蓉”指的是什么花?

    • A. 玫瑰
    • B. 荷花
    • C. 菊花
    • D. 梅花
  3. “相思那得梦魂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时间的无奈
    • B. 对亲人的思念
    • C. 对生活的满足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除夕夜有怀》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静夜思》(李白)与《除夜有怀》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更多地侧重于孤独的情感,而后者则结合了时间的流逝与新年的到来,展现了更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孟浩然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