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白话文翻译:
不知不觉中,初秋的夜晚渐渐变长,清风轻轻吹来,带着一丝凄凉的感觉。炎热的夏天已经退去,茅草屋里变得宁静,楼下的草丛上沾着露珠,闪烁着光芒。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觉:未曾意识到。
- 初秋:指刚开始的秋季。
- 夜渐长:夜晚逐渐变长。
- 清风习习:轻柔的风吹来。
- 重凄凉:更加显得凄凉。
- 炎炎暑退: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
- 茅斋:茅草搭成的小屋。
- 静:安静。
- 阶下丛莎:台阶下的草丛。
- 露光:露水在光线下闪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茅斋”是指一种简陋的居所,常见于隐居或清修的文人。孟浩然作为盛唐时期的诗人,常通过简朴的环境表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作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初秋》创作于唐代初期,正值盛唐时期。孟浩然在隐居生活中,感受到季节变化带来的情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
诗歌鉴赏:
《初秋》通过简单的四句诗,展现了诗人对初秋夜晚的细腻感受。首句“不觉初秋夜渐长”,传达了时间流逝的无声与自然的变化。随着夏季的结束,夜晚开始变得漫长,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感觉。第二句“清风习习重凄凉”则通过“清风”这一意象,描绘出秋夜的凉爽,反衬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接下来的“炎炎暑退茅斋静”将炎热的夏天与宁静的茅屋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季节的更替和心境的平和。最后一句“阶下丛莎有露光”则用生动的意象,描绘出草丛中露珠的晶莹,点缀了秋夜的静谧,使整首诗在凄凉中又透露出一丝清新和生机。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简洁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秋夜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热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觉初秋夜渐长:描绘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无意识感受,初秋的夜晚逐渐加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清风习习重凄凉:清风轻抚,带来凉意,与内心的凄凉情感相呼应。
- 炎炎暑退茅斋静: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茅草屋内一片宁静,反映出自然的变化与心境的平和。
- 阶下丛莎有露光:草丛中露珠的闪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增添了诗的意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炎炎暑”和“茅斋静”的对比,展现季节变迁的感受。
- 意象:清风、露光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初秋的特点。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情感,使读者能感同身受。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初秋的夜晚,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以及人对季节流转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初秋:象征着季节的更替与时间的流逝。
- 清风:代表自然的宁静与舒适。
- 露光:象征清新和生机,尽管伴随着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茅斋”指的是什么? A. 华丽的宫殿
B. 简陋的居所
C. 热闹的市集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思考
B. 对自然的热爱和季节的感慨
C. 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
“清风习习”中的“习习”有何含义? A. 轻柔的样子
B. 强烈的样子
C. 温暖的样子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孟浩然《初秋》 vs 王维《山居秋暝》: 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但孟浩然更注重初秋的宁静与凄凉,而王维则强调山中的秋天氛围与内心的安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