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扬子江》

时间: 2025-01-01 15:40:31

桂楫中流望,京江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渡扬子江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桂楫中流望,京江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白话文翻译:

在桂木船中,我向江中远望,京江的两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树林间可以看到扬子驿,山峦从润州的城头显露出来。
海的尽头,边际阴暗而寂静,寒风从江面吹来,带来了秋天的气息。
更让我听到枫叶飘落的声音,淅淅沥沥,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注释:

字词注释:

  • 桂楫:用桂木制成的船桨。
  • 扬子江:即长江,古称扬子江。
  • 润州:今镇江,古代的一个重要城市。
  • 朔风:北方的寒风。
  • 枫叶:指秋天红透的枫树叶。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描写的场景和情感与古代文人游历长江时的心境有密切联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诗人,生于襄阳,后游历各地,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渡扬子江》创作于孟浩然游历至扬子江时,表达了他在江边的所见所感,结合秋天的气息,体现出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渡扬子江》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长江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宁静。开篇“桂楫中流望”,诗人用桂木船桨在江中划行,代表着他在旅途中的愉悦和对自然的向往。接下来的“京江两畔明”则描绘出阳光照耀下的江岸景象,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诗中“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通过对扬子驿和润州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人文气息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和谐美感。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逐渐引入秋天的气息。“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表达了海的尽头和江水的寒冷,给人以一种寂静而深远的感受。而最后一句“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则通过枫叶的飘落声音,渲染了浓厚的秋意,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思索。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更是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感悟的思考,体现了孟浩然诗歌的深邃与优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桂楫中流望:在水流中用桂木桨划船,向远处眺望,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
  • 京江两畔明:京江两岸在阳光下显得明亮,描绘出美好的自然景象。
  • 林开扬子驿:树林之间可以看到扬子驿,表现出自然和人文的交融。
  • 山出润州城:山峦从润州的城池中显露出来,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 海尽边阴静:在海的尽头,周围显得阴暗寂静,暗示着孤独与思考。
  • 江寒朔吹生:寒风从江面吹来,给人以生机与清新的感觉。
  • 更闻枫叶下:枫叶在秋风中飘落,声音淅沥,增添了秋天的氛围。
  • 淅沥度秋声:通过枫叶的声音,传达出秋天的情感,带有淡淡的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没有明显的比喻,但通过对比景色与情感的变化,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枫叶的声音像是在诉说,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体现了诗的工整对仗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宁静、淡泊和哲理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楫:象征着旅途与探索。
  • 京江:代表着壮丽的自然景观。
  • 枫叶:象征着秋天和时间的流逝。
  • 寒风:象征着孤独和思考的心境。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思考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渡扬子江》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孟浩然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桂楫”是什么?

    • A. 船桨
    • B. 船身
    • C. 船帆
  3. 诗中“更闻枫叶下”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伤感
    • C. 矛盾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孟浩然的《渡扬子江》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重视人文景观的融合,后者则倾向于孤独的山水意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均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孟浩然更多体现出宁静的思考,王维则更显孤寂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孟浩然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