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崔遏(易)
孟浩然
片玉来夸楚,治中作主人。
江山增润色,词赋动阳春。
别馆当虚敞,离情任吐伸。
因声两京旧,谁念卧漳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崔遏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崔遏的才华如同璀璨的美玉,给楚地增添了光彩。他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成为众人的主人。诗人感叹,祖国的山河愈发美丽,诗词也在春天的气息中熠熠生辉。别馆的门敞开,离别的情感尽情流露。回想起京城的旧友,谁又会想起我在漳水边的孤寂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片玉:意指美玉,这里比喻崔遏的才华。
- 夸楚:夸赞楚地,意指崔遏在楚地的名声。
- 治中:指崔遏担任的官职,治中是古代官名。
- 润色:润泽、装饰,指山河因有才俊而愈加美丽。
- 词赋: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
- 虚敞:开阔、开放,指别馆的门敞开。
- 离情:离别之情。
- 因声:因缘声音,指回忆起的声音。
- 卧漳滨:指诗人隐居在漳河边,暗示孤寂的处境。
典故解析:
“卧漳滨”提到的漳河,位于今福建省,诗人曾在此隐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孤独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崇尚隐逸生活,常表达对友谊、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孟浩然与崔遏分别之际,崔遏即将出任要职,孟浩然对此感慨万千,既有祝福又有不舍,体现了友谊的深厚及对政治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崔遏(易)》通过对崔遏任职前景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与依依不舍的情感。开篇的“片玉来夸楚”即采用了美玉的比喻,强调崔遏的才华与成就,而“治中作主人”则表明其在官场上的地位。接下来的“江山增润色,词赋动阳春”则展现了国家因有才俊而愈加美丽,同时也暗示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对于别离的感慨尤为深刻。“别馆当虚敞,离情任吐伸”,此句中展现了别馆敞开的意象,仿佛在欢迎朋友的到来,但却又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无奈与孤独。而最后一句“因声两京旧,谁念卧漳滨”则是对往昔友情的追忆,隐约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思念。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既有对友人的赞美,也有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片玉来夸楚:比喻崔遏的才华如同美玉,夸赞他在楚地的成就。
- 治中作主人:指他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成为众人仰望的对象。
- 江山增润色:国家的山河因为有他这样的才俊而愈加美丽。
- 词赋动阳春:诗词在春天的气息中如花般绽放,生机盎然。
- 别馆当虚敞:别馆的门敞开,象征着欢迎与期待,同时暗含离别的情感。
- 离情任吐伸:离别的情感可以尽情表达,寓意深厚的友谊。
- 因声两京旧:回忆起与崔遏在京城的往昔友谊。
- 谁念卧漳滨:感叹没有人会记得自己在漳河边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崔遏的才华比作美玉,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江山”、“阳春”、“别馆”等意象,构建出友谊与离别的情感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崔遏的送别,展现了友谊的珍贵与离别的哀愁,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政治生活的思考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片玉:象征美好与才华。
- 江山:代表国家的繁荣与美丽。
- 阳春:象征生机与希望。
- 别馆:代表友谊的空间,暗示别离。
- 漳滨:象征隐居的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片玉”比喻的是谁?
- A. 崔遏
- B. 孟浩然
- C. 楚地
- D. 朝廷
-
“江山增润色”中的“润色”指的是什么?
- A. 增加财富
- B. 政治改革
- C. 增添美丽
- D. 教育发展
-
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兴奋
- B. 哀伤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词对比:
《送崔遏(易)》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主题上均涉及离别与友谊,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后者则突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的豪情。两者在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展现出唐诗的多样性与深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