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香》

时间: 2025-01-06 11:14:39

瞰水自多佳处。

春未去。

绣桷斗起凌空,隐隐笼轻雾。

已飞画楝朝云,又卷西山雨。

相与。

共煮新茶取花乳。

开宴处。

俯北榭、临南浦。

迄逦扁舟,双桨棹歌齐举。

座上嘉宾,妙句无非赋鹦鹉。

莫惜高烧蜡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泽民的《荔枝香》

瞰水自多佳处。春未去。绣桷斗起凌空,隐隐笼轻雾。已飞画楝朝云,又卷西山雨。相与。共煮新茶取花乳。开宴处。俯北榭临南浦。迄逦扁舟,双桨棹歌齐举。座上嘉宾,妙句无非赋鹦鹉。莫惜高烧蜡炬。

白话文翻译:

在水边遥望,处处都是美景。春天尚未离去,绣桷树在空中争相斗艳,隐隐约约笼罩在轻雾之中。画楝花已经飞向朝霞,又卷起西山的细雨。我们相聚在一起,煮新茶,取花乳共享。宴会的地方,俯瞰北边的榭楼,临近南边的水岸。直到小舟往来,双桨划动,歌声齐唱。座上的嘉宾,妙句无非是赋诗写鹦鹉。不要吝惜高烧的蜡烛。

注释:

  • 瞰水:俯视水面。
  • 绣桷:一种树木,花色艳丽。
  • 画楝:指楝树的花,常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象。
  • 花乳:花蜜或花香。
  • :一种临水的楼台。
  • 扁舟:小舟,常用于水上游玩。
  • 蜡炬:蜡烛,象征光明与热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绣桷”和“画楝”是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蜡烛在诗中象征着宴会的温暖和热情,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泽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明丽。

创作背景:

《荔枝香》创作于春日的宴会上,正值春光明媚,诗人借此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友人的邀请,体现了文人雅士的独特生活情趣。

诗歌鉴赏:

《荔枝香》是一首描绘春日美景与人际情谊的诗。诗人在开篇通过“瞰水自多佳处”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接着描绘了绣桷和画楝花争奇斗艳的场景,生动地传达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诗中“隐隐笼轻雾”一语,增添了朦胧的美感,使得自然景色显得更加迷人。

在宴会上,诗人与友人共煮新茶、取花乳,体现了文人雅士的闲适与情趣,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诗的后半部分,座上嘉宾的妙句赋鹦鹉,既描绘了宴会的热闹场面,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诗歌创作的热情。最后一句“莫惜高烧蜡炬”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不舍,透出一丝感伤的情绪。整体而言,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日的美丽与人际间的深厚情谊,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瞰水自多佳处:从水边看过去,看到很多美丽的地方。
  2. 春未去:春天尚未结束,暗示着生机与希望。
  3. 绣桷斗起凌空,隐隐笼轻雾:绣桷树在空中争相开放,轻雾笼罩,增添了诗意的朦胧感。
  4. 已飞画楝朝云,又卷西山雨:画楝花在朝霞中飞舞,同时西山的细雨也随之而来,描绘了春日的动态美。
  5. 相与共煮新茶取花乳:我们一起泡新茶,享受花香,展现了友人间的亲密与欢愉。
  6. 开宴处,俯北榭临南浦:宴会的地方可以俯瞰北边的榭楼,靠近南边的水岸,描绘了宴会的环境。
  7. 迄逦扁舟,双桨棹歌齐举:小舟往返,双桨划动,歌声齐鸣,表现了欢快的氛围。
  8. 座上嘉宾,妙句无非赋鹦鹉:座上的嘉宾们吟诵的诗句,无非是描绘鹦鹉的美丽。
  9. 莫惜高烧蜡炬:不要吝惜燃烧的蜡烛,暗示着对这美好时光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结合,展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
  • 拟人:将绣桷、楝花等自然景物赋予生命,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如“俯北榭临南浦”,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宴会的欢愉,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友人情谊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在的生活情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流动与生机。
  • :代表着希望与新生。
  • 桷、楝:象征着美丽与繁荣。
  • 蜡炬:象征着温暖与光明,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绣桷”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树
    • C) 一种鸟
    • D) 一种茶
  2. “莫惜高烧蜡炬”所表达的情感是?

    • A) 对时间的珍惜
    • B) 对金钱的吝惜
    • C) 对生活的无奈
    • D) 对友谊的怀念

答案:

  1. B) 一种树
  2. A) 对时间的珍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同样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风格较为豪放,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
  • 《庐山谣》:通过山水风光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情感更加奔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