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时间: 2025-01-04 10:33: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
春过围林,雨馀池沼,嫩荷点点青圆。
昼长人静,芳树欲生烟。一径幽通遂竹,
松风漱石齿溅溅。平生志,功名未就,
先觅五湖船。良田二顷,茅舍三椽。
任高歌月下,痛饮花前。果解忘情寄不如,
归去好意,又何在频抚无弦。
烟波友,扁舟过我,相伴白鸥眠。
白话文翻译:
春天过去了,围绕的树林里,雨后池塘的嫩荷点点青翠。
白昼漫长,人静悄悄,芳香的树木似乎要升起烟雾。
一条幽静的小路通向竹林,松风轻轻拂过石头,发出潺潺的声音。
我平生的志向,功名尚未实现,
不如先寻一只船儿,游历五湖四海。
有两顷良田,三间草屋,
在月下高歌,花前尽情痛饮。
如果能够忘却情感,那不如归去,
又何必频频抚摸无弦的琴弦。
烟波浩渺,我的朋友,坐着扁舟经过我,
相伴的白鸥在水面上安然入眠。
注释:
- 围林:指环绕的树林。
- 嫩荷:新生的荷花,形容春天的景色。
- 芳树:散发香气的树木。
- 幽通遂竹:幽静的小路通往竹林。
- 漱石齿:水流冲洗石头的声音,形容自然的宁静。
- 功名未就:形容个人的理想与抱负尚未实现。
- 五湖船:比喻游历四方,寻找人生的自由。
- 高歌月下、痛饮花前:描绘一种洒脱、享受生活的态度。
- 无弦:意指没有琴弦的乐器,象征一种无法寄情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泽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理想的思考。诗中流露出一种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情怀。
诗歌鉴赏:
《满庭芳》是一首描绘春天自然景色与个人理想的诗。诗的开头通过“春过围林,雨馀池沼,嫩荷点点青圆”描绘了春天雨后清新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昼长人静,芳树欲生烟”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午后,芳香的树木在阳光下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在描写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时,诗人表达了个人未能实现的功名理想,“平生志,功名未就”,这使得整首诗在宁静的自然景色中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良田二顷,茅舍三椽”则表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任高歌月下,痛饮花前”,诗人在此展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虽然未能成就大业,但却能在自然中寻求快乐。然而,结尾的“归去好意,又何在频抚无弦”,则流露出对过去情感的无奈与惋惜,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邃的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过围林,雨馀池沼,嫩荷点点青圆。
描述春天过去后,雨水滋润了池塘,嫩荷在水面上点缀,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
昼长人静,芳树欲生烟。
白天漫长,周围静谧,芳香的树木在阳光下仿佛要升起烟雾,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一径幽通遂竹,松风漱石齿溅溅。
一条幽静的小路通向竹林,松风轻轻吹拂,水流冲击石头的声音,营造出自然的和谐之美。 -
平生志,功名未就,先觅五湖船。
诗人表达了对未实现理想的遗憾,决定先寻一只船,游历五湖四海,追求自由。 -
良田二顷,茅舍三椽。
描述理想中的生活,拥有两顷良田和三间草屋,表达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任高歌月下,痛饮花前。
高歌于月下,痛饮于花前,展现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
果解忘情寄不如,归去好意,又何在频抚无弦。
表达对情感的无奈,宁愿归去寻找内心的宁静,而非频频抚琴无声。 -
烟波友,扁舟过我,相伴白鸥眠。
最后描绘自己在烟波浩渺中,朋友坐着扁舟相伴,白鸥在水面安然入眠,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芳树欲生烟”,比喻自然的生机。
- 拟人:如“松风漱石齿”,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高歌月下,痛饮花前”,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理想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围林:象征自然的包围与保护。
- 嫩荷:象征新生与希望。
- 松风: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良田与茅舍: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
- 扁舟与白鸥:象征自由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嫩荷点点青圆”中“嫩荷”指的是什么?
A. 荷叶 B. 荷花 C. 荷根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良田二顷”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自然生活 C. 名利
答案:B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享受自然 C. 感情纠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晓》中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但更强调晨光的明媚与生机,而《满庭芳》则更侧重于内心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 《静夜思》则通过对月的想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满庭芳》中对自然的享受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杨泽民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