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红》

时间: 2025-01-01 18:16:24

芳草连天春。

斜日明汀渚。

懊恨东风,恍如春梦,匆匆又去。

早知人、酒病更诗愁,镇轻随飞絮。

宝镜空留恨,筝雁浑无据。

门外当时,薄情流水,如今何处。

正相思、望断碧山云,又莺啼晚雨。

意思解释

小桃红

作者:余桂英 〔宋代〕

原文展示:

芳草连天春。斜日明汀渚。懊恨东风,恍如春梦,匆匆又去。早知人酒病更诗愁,镇轻随飞絮。宝镜空留恨,筝雁浑无据。门外当时,薄情流水,如今何处。正相思望断碧山云,又莺啼晚雨。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芳草延绵不绝,斜阳照耀着水边的小滩。对东风的懊恼,仿佛是春梦一般,匆忙而去。早就知道饮酒使人更愁,轻轻随风飘荡的柳絮。珍贵的镜子只留下遗憾,琴声和雁影也无从寻觅。门外当时,薄情的流水,如今又在何处?正相思望断碧山上的云,听见黄莺在晚雨中啼鸣。


注释:

  • 芳草:春天生长的草,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
  • 汀渚:指水边的小滩、小岛。
  • 懊恨:对东风的惋惜与怨恨。
  • 春梦:指春天的短暂和梦幻般的感觉。
  • 飞絮:春风中飘荡的柳絮,常用来象征柔情。
  • 宝镜:比喻美好事物的留存和失去的遗憾。
  • 筝雁:指弹筝的声音与雁的身影,象征思念和孤独。
  • 薄情流水:比喻无情的事物,如流水般无情而匆匆。
  • 碧山云:象征遥远的思念和愁苦。
  • 莺啼晚雨:黄莺的鸣叫和晚上的细雨,衬托出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余桂英,宋代女词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闻名。她的词风多表现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爱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小桃红》创作于春天,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悟以及对往昔情感的追忆。诗中通过描绘春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流逝时光的感慨与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小桃红》是一首充满春意与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流逝时光的惋惜和对过往情感的追忆。首句“芳草连天春”以生动的意象开篇,营造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而“斜日明汀渚”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生机。接下来的“懊恨东风,恍如春梦”则表现了东风带走春天的无奈,表明了诗人对东风的怨恨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中“早知人酒病更诗愁”生动地描绘了饮酒对心灵的影响,愁苦的情感在春天的欢愉中显得格外突兀。同时,“宝镜空留恨,筝雁浑无据”则揭示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遗憾,珍贵的往事如同空镜,无法再现。

最后,诗歌以“正相思望断碧山云,又莺啼晚雨”结束,展现了诗人对爱与思念的无尽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流逝,抒发了诗人的愁苦与思念,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芳草连天春:描绘春天的广阔景象,生机勃勃。
  2. 斜日明汀渚:阳光斜照,水边小滩显得温暖。
  3. 懊恨东风:对春风的怨恨,暗示时光的流逝。
  4. 恍如春梦:春天的美好如梦般短暂。
  5. 早知人酒病更诗愁:饮酒使人愁苦,反映内心的苦闷。
  6. 镇轻随飞絮:将心情与飞絮相连,飘荡无定。
  7. 宝镜空留恨:珍贵的回忆只留下遗憾。
  8. 筝雁浑无据:琴声与雁影,象征孤独的思念。
  9. 门外当时,薄情流水:往昔的情感如流水般消逝。
  10. 如今何处:对往昔的追忆与思考。
  11. 正相思望断碧山云:对远方的思念与渴望。
  12. 又莺啼晚雨:黄莺鸣叫,伴随晚雨,渲染孤独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芳草连天”比喻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拟人:东风被赋予情感,表现诗人的怨恨。
  • 对仗:如“宝镜空留恨,筝雁浑无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写春天的美好与流逝,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与对爱恋的思念,情感深邃而细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草:象征青春与生机。
  • 斜日:象征晚春的温暖与短暂。
  • 飞絮:象征柔情与变幻。
  • 宝镜:象征珍贵的回忆和失去的遗憾。
  • 筝雁:象征孤独与思念的寄托。
  • 薄情流水:象征时光的无情与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芳草连天春”描述了什么季节?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2. 填空题:诗中提到“宝镜空留_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东风时,作者表达的是对春天的赞美。(对/错)

答案:

  1.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余桂英 vs. 李清照:两位女性诗人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出对爱情与生活的细腻感受,但李清照更趋向于直接的情感抒发,而余桂英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

参考资料:

  • 《宋代女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